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最怕这一人,日本首相说:幸好中国没有重用他野史趣闻

2018-11-03 19:06:31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最怕这一人,日本首相说:幸好中国没有重用他

文/隽山堂

1894年的秋天,京城的绿营兵马鞍上挂着枪杆和鸦片,还没行至城南就已经汗如雨下。曾经的精锐,早已经变成大清国的一批滥觞。

甲午战争爆发时,没有人指望绿营军可以救中国,当时人们的希望全都寄托在这位近代中国外交缔造者、淮军、北洋水师的统帅者身上,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是充满争议的,他的一生经历过最拼命的努力,也经历过最惨痛的挫败。都说外交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清朝最后时期的外交界中,他的名声是比较响亮的。

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交情不浅。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伊藤博文是明治维新先驱。两个国家的改革,结局天差地别。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崛起,从一个腐朽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了亚洲不可轻视的国家。然而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大小事宜都要通过统治者的允许,而中国的高层却还沉迷于清朝最强的白日梦。

我们今日再看洋务运动,评价说这是一场由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失败的自救运动。美国汉学家芮玛丽是这样说的:“一个王朝,甚至是从文明来看已经崩溃了,但却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死里求生,往后延续了六十年。”

1885年,伊藤博文出使中国,见到了比自己小了18岁的李鸿章,感叹清朝还有这么一位具有雄心壮志的英雄。据考证,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保持了近十年的书信往来,两个跨越国家民族的人,因为改革而交往。

伊藤博文曾说,如果李鸿章能说了算,日本未必是中国的对手。李鸿章也曾说,日本永为中国之患。但当时的慈禧并没有将日本放在心上。

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背上了代表中方签订《马关条约》的这口巨大黑锅,从此在历史上落下了丧权辱国的骂名。

之后,李鸿章便被放下成了两广总督,直至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逃亡西安。这时候又需要和洋人议和,李鸿章又作为清廷的议和大臣签订了又一份卖国契《辛丑条约》。而这次北京之行,也耗尽了这位清朝老大臣的最后生命。临终前,他给慈禧和光绪写了一封遗奏。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从甲午战争开始,他临危受命,与各国使者周旋,心力交瘁。面对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求和,他又何尝不想以一死一了百了。

大清惨败,日本首相嘲讽李鸿章:以一人之力搏一国之力。他是首辅,也是孤臣。“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这位踽踽独行的老者,何尝不是在国步艰辛的路途上搏尽了自己一生。

梁启超之《李鸿章传》记载,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肝疾剧增,时有盛怒,或如病狂”。加之俄人在签约后仍不满足,还试图逼李鸿章将整个东北出卖给俄罗斯。李鸿章一直到死,都不愿对俄罗斯人松口,临死时泪流如注,“未尝口及家事,唯恨毓贤误国”。

李鸿章的遗奏递上慈禧和光绪的手中,让慈禧看了不禁泪流满面、嚎啕大哭,悲切的说:“(今)天下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18世纪的几次征战,让清朝的统治者们充满了不可消除的优越意识。这盲目的自信造成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覆灭,也给国家带来了许多屈辱的疼痛。

李鸿章20多岁刚进京时,曾写过一句诗——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数年官海浮沉,国运兴衰,最终他也只能寄希望于之后国家的有志之士能力挽狂澜了。

本文作者:隽山堂(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