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成祖朱棣的靖康团队里,第一神助攻非他莫属野史趣闻

2018-11-03 19:03:32

让一个真正的道德君子执掌大权是一个什么概念?或者说会有多么恐怖?或者能造成多大的灾难?从他的身上就可以得到极致的体现!

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史载“双眸烔烔,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 这里面传递出了三个基本属性,一是自信,二是学霸,三是正直。将他比为韩愈,算是极为妥贴。

他学习之好,让老师宋濂及同学胡翰都自愧不如。而更让世人称赞的是他是儒家思想的骨粉,他宣扬仁义,忠孝,修身,立求以儒家思想打造一个太平盛世。他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品德无瑕,无可挑剔!

他是幸运的,他一直没有吃过什么亏,所以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

他是不幸的,他天真地以为,好的出发点一定会取得良好的结果。

他叫方孝儒!

天下初定,自然需要一帮文人来治理天下,于是做为知名君子,他受到了朱元璋的接见,史载“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明史》里的这一句话,如果细细辩析的话,会发现不少端倪。幸其举止端整,证明他是一个守规矩的人,这个规矩是儒家对君臣关系的诠释。方孝儒的忠诚刻在了骨子里,并且真实地反映在言谈举止上。对皇权忠诚,是任何帝王都会欣赏的品质。

庄士,是朱元璋为方士儒做一个注解。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

朱元璋是君子么?不是!他从手里只有一只破碗开始一直把整个江山拿在手里,朱元的璋的眼光之准,整个天下不会有多少人比得过他。

他只说,这个人品行端庄,可以用到老。却没有提及怎么用?

洪武25年,方孝儒又被推上了皇帝的案前,朱元璋说:“今非用孝儒时”,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话有三种解释

一,留给儿孙使用,将释放恩典的机会留给太子朱标,让他可以完全接收方孝儒的忠诚。这一招李世民用过,康熙也用过,万试万灵。

二,这人太过方正,做不到和光同尘,做不到妥协通透,常常会把好事办成坏事,需要历练一番,这一招汉景帝在贾谊身上用过,后来的许多帝王都用过。

这些操作,朱标或许会懂,但朱允文或许会错了意。

按理来说,以朱元璋的天纵其才,不可能不对朱允文未来的班子进行排查或摸底。却从来没有对皇孙提及如何正确地打开方孝儒。

朱棣的野心,他不会不知道。朱允文的无助,他不会不知道。方孝儒的短板,他不可能不知道。偏偏什么都没有交待!

我有时不大相信,朱元璋心里的唯一继承人是朱允文。我有时更倾向于他故意把朱棣和朱允文放到了对立面,彼此是磨炼对方的一把刀子,谁拿下对方,谁坐上江山。

如朱棣赢了,一定可复制自己的辉煌,驱除蒙元,大兴明室。

如果朱允文赢了,战争可以迅速地让他成长起来,夺取江山的过程会成就一个优秀的帝王。

实际上,这只是单方面的想法,不足为凭。毕竟蒙元势力还没有消除,在此时发动内战,如果时间过长,太过于消耗国力。这不一定是朱元璋想要的!

真正的原因应当就是小说里写的那样,他以为自己有时间进行安排,有时间为朱允文铺开一条让大明兴盛的路。

朱元璋死了!

于是,无助的朱允文找到了品德绝对可靠的方孝儒。他把一个适合教书,适合当御史的人摆在了谋臣的位置上。

悲剧开始了!

他亲手毁掉了建文帝!

无非是削个藩,历史上那么多可以借鉴的例子,他不去借鉴一下,一方面用一些一目了然的计策,一方面又死秉着忠诚大义。

建文三年,燕军进攻大名府。方孝儒想懈怠朱棣的军心,起草一个诏书要给朱棣,结果在执行层面上,薛岩根本不配合它。同样是这一年,又想出一个离间之计以挑拔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关系,结果朱高炽根本不上当。

方孝儒想到的所有计谋都直接照搬史书,死搬硬套。而所有想到的措施都来源于圣贤的道理,花哩唿哨!

一波接一波的神操作,仿佛是朱棣的盟友一般。仿佛是安插在朱允文身边的卧底一般。

见过配合的,没见过如此神助攻的!

书读得太多,又读得太死!把自己标榜成“圣贤”,天真地以为,只要出发点是对的,那么通过努力,自然会取得美好的结果!

他深受帝恩,自然全力以报。他认为自己是忠的,是对的,所以相比而言,其它人自然是奸的,是错的,站在这个无耻的角度,加上孔孟之道附体。以为天命所归,在内无明臣,外无骁将的前提下。偏偏还认为大旗一至,千军辟易。结果乱打一气,害了皇帝,害了妻子,害了儿女,害了朋友!

有时,君子对国家的伤害,要远远大于小人。

本文作者:亦有所思(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