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眼”,看这些画作中藏着的古都北京……野史趣闻
画说古都:物华天宝在燕京
北京,因位于燕山脚下
自古就有“燕京”的雅称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
与西安 、南京、 杭州
洛阳 、开封、郑州 、安阳
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八大古都
……
今天小据将带你
观赏一些传世名画
去看一看古人眼中的都城风貌

北京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古代称呼很多,有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 春秋战国时,北京曾是燕国国都的所在地,于是就有了燕京、燕都的说法;唐代安史之乱期间,还被统治者正式命名为燕京,这是北京称为燕京之始。

北京真正成为一国之都,还是在金代。公元1122年,改称中都。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古代中国的首都。建成后的金中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人口曾一度超过一百万。
据专家考证,金中都是按北宋都城汴梁的规制修建的,城址位于今天北京城区西南部,也就是今天北京莲花池公园一带。

金朝时,金中都就以风景秀美著称,关于燕京八景最早的文字记载就出现在金朝。燕京八景,也称燕山八景。
古人用“春、夏、秋、冬、朝、夕、水、火”八个字概括京城之美,对应分别是:琼岛春萌、居庸叠翠、太液秋波、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玉泉趵突、蓟门烟树。

春天,琼花岛上,风和日丽,白塔四周一片嫩绿 ,素与翠相映成趣。冬天,雪后初霁,西山连绵的沟壑在阳光的照耀下,纯净剔透,蔚为壮观。


“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建于金代的卢沟桥,曾经是出入北京的咽喉要道。早行的商旅,常在破晓时分,伴着疏星晓月匆匆上路。这里是燕京早晨的象征。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率领的大军打破了燕京的宁静。这一年,蒙古族军队攻下金中都,乱兵之中,金朝的皇城宫阙被付之一炬。
五十多年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迁都到了这里,并重新修建皇宫,金中都改称元大都。

忽必烈把元大都的规划重任,交给了刘秉忠等人。刘秉忠早年曾出家为僧,据说精通天文地理,而且还是著名诗人和散曲家,刘秉忠考虑到金中都在战争中被焚毁,不宜在原址重建。因此,将元大都建在原金中都的东北部,也就是今天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一带。

建成的元大都,中心点在今天的北京鼓楼,北边到今天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元大都的中心位置规划了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沿着这条中轴线向北延伸 270 多公里,就是忽必烈曾经的都城元上都所在地。
这是巧合?还是设计者有意为之?成为元大都留给后世的一个谜。

清代历史学家赵翼,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周、秦、汉、唐时期,帝王之都都设在秦中,也就是以今天陕西西安为中心的地区,而后来“王气”移到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东北方。所以,金、元、明、清都把帝都建在了燕京。
那帝王之都转移的真实原因
是什么呢?
专家说,真实的原因是北方的广大游牧地区,在朝代的更迭中,此消彼长。活动在东北的民族逐渐强大起来,并且入主中原,这是一个时代变化的趋势。
历史上,在北京建都的统治者,有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和满族,北京成为王朝由盛到衰的缩影,也是一次次民族融合的见证。

公元1368年,元大都走向了它的终点。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攻占了元大都。徐达为了破坏元朝所谓的“国运风水”,捣毁了元朝的皇宫,并将元大都改名北平府,有平定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直到1403年,明永乐皇帝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

明代的京城,沿用了元大都旧城,保留了包括城市中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为了便于防守,北城墙向南移动2.8公里,另筑起一道新的北城墙。新城池模仿南京皇城的形制修建,历经四年改造才最终建成。

古人建造国都,有“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的说法。如果将北京城看做一个巨大的“中”字,皇宫紫禁城便是“中”字的中心。
在北京中轴线上的紫禁城太和殿的正中,放置着一把龙椅,一代一代的中国皇帝,秉承着面南而王的传统,在此正襟危坐,统治天下。

《明朝北京宫殿之图》以古代缩绘方法,绘制了北京的宫殿城墙等信息,是现存最早的北京城地图。虽然比例并不准确,但仍然可以看出紫禁城的建筑布局。

明代的《北京宫城图轴》,细致描绘了明代时承天门初建时的景象。承天门,也就是今天的天安门。

明代的北京城还分别建造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这一都城布局,集中体现了政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的意识形态,充分表现出了“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皇权威严。
明嘉靖年间,北京城又增设南外城,由此形成北京的凸字形格局。民间百姓,流传一句“外七、内九、皇城四”的顺口溜,形容北京外城、内城和皇城的城门数量。
每一个城门通行的车辆,都有详细规定。比如正阳门走皇宫车;因为旧城南郊有烧酒作坊,所以大部分酒车走崇文门;朝阳门多走粮车,因为南方的大米都是由运河运到通州,然后顺大道进朝阳门,朝阳门内仓库最多......

明代的《皇都积胜图》,画作描绘了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的热闹景象。画面重点表现了北京城大明门前的集市,也就是现在天安门广场的南侧。有几位外国使臣牵着狮子,捧着象牙、珊瑚,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送往皇宫的贡品。

清朝建立之后,也是定都北京,完全沿袭了明代的城池和宫殿,只在名称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康熙南巡图》,卷尾描绘了清康熙皇帝一行结束南巡,回到京师的情景。康熙行走的路线,就是中轴线。中轴两侧均为官府衙署。大街旁的店铺因皇帝路过暂时关闭,但后面珠宝市街上依然熙熙攘攘。

清代的《京师生春诗意图》,画家以鸟瞰的视角,描绘了清朝雪后北京城的美丽景色。画家从正阳门大街画起,天安门、社稷坛、太庙、紫禁城、景山、西苑、琼岛,乃至南边的天坛祈年殿,都一一收入画幅之中。可以看出,清代时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寺庙、王府,在西郊大兴土木修建了三山五园等一大批园林。

《燕京八景图》、《皇都积胜图》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示了历代北京城的不同风貌,也是这座古都悠久历史的见证。
本文作者:中国气象数据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