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为什么会退出历史书?专家:大势所趋野史趣闻
岳飞,南宋著名的将领。史书记载,岳飞年轻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绍兴三年,岳飞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1142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修订版)不再将岳飞列为“民族英雄”,只承认戚继光、郑成功等为民族英雄,但就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的争辩却愈演愈烈,这场争论引起的激烈反响,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给“民族英雄”下定义?

游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任教,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 他认为,“宋金之战是“兄弟打架”,毫无“历史意义”,取消岳飞“民族英雄”的称号是大势所趋,顺心应民。而且,金国皇帝是“和平主义者”,金兀术更是一个比岳飞更岳飞的大英雄,我们历来主张,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优惠,这是为了保障公平,具体到满族,他们在数量、经济、教育等方面大都处于弱势,所以要多考虑他们的心理情绪,大哥照顾弟弟,实属天经地义。汉族比满族早几千年进入文明社会,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化和财富,因此,强大自信的汉族,是不需要优待,不需要受到特殊照顾的。”

游彪
笔者以为,我们尊崇岳飞为我们的民族英雄,不是因为他们曾经击毙多少金人或满人,也不仅因为那段沉重的抗击外族入侵的历史,而是因为他们在当时历史情境下表现出来的感人肺腑的精神境界与民族气节。这种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是五千年民族文化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可以超越具体的细节,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甚至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游彪
中华民族的精神,不是汉民族精神的一家独揽,而是各民族文化精华的融贯。岳飞具备了以下的中华民族性特征:站在正义立场上,在野蛮外族侵略的生死关头,他能挺身而出,抗击侵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舍小家而全大家,浴血奋战,精忠报国,充分展示出“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这种气节不仅为本民族人民所敬仰,也为世界各民族人民敬仰,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无愧为我们的民族英雄
本文作者:午夜谈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