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之死野史趣闻

2018-11-03 14:05:55

雍正和年羹尧从来都没有过真正的亲密时期,雍正也从来没有把年羹尧看作是自己人,他对年羹尧的信任只是一种表象和形势所迫,年羹尧的死也不是雍正临时起意,而是早有伏笔。——《年羹尧之死》。

在通常的印象中,年羹尧和雍正之间的关系曾经非常亲密,甚至雍正当众说要和年羹尧做一对“千古君臣',只不过在某一个时刻,雍正对年羹尧突然变了心。所有关于雍正为什么要杀年羹尧的猜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本《年羹尧之死》却告诉我们,雍正和年羹尧从来都没有过真正的亲密时期,雍正也从来没有把年羹尧看作是自己人,他对年羹尧的信任只是一种表象和形势所迫,年羹尧的死也不是雍正临时起意,而是早有伏笔。

年羹尧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雍正因为在位时间短,前后只有十三年,所以这一时期的历史名人比较少,年羹尧算最有名的一位。现在但凡跟雍正有关系的影视剧,几乎都离不开年羹尧:《雍正王朝》就不用说了,唐国强和杜志国两位演员可以说把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就连专门演后宫戏的《甄传》也与年羹尧有关系,那个心狠手辣,处处和甄嫘作对争宠的华妃就是年羹尧的妹妹。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中,雍正和年贵妃感情非常好,也没有让她卷入年羹尧事件中,自然也就不用安排甄擐来对付年贵妃。

不管影视剧的剧情是真是假,大家对年羹尧的事迹都比较熟悉了,比如他和雍正的姻亲关系,以及后来的屡立战功,位极人臣,又在自己大红大紫的时候,被雍正亲手定下九十二款大罪,被逼自尽。雍正为什么要杀年羹尧?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因为留下来的都是雍正的行事记录,没有能说明他心思的证据,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只有猜测。

年羹尧权势最大的时候,虽然是在雍正时期,但是他并不是靠雍正一步登天的,他在康熙时期就是政治红人。年羹尧21岁就进入翰林院,相当于今天的中国社科院,24岁升翰林院检讨,官阶从七品,相当于副处级;28岁升为侍讲学士,官阶从四品;30岁升任巡抚,官阶正三品,相当于正部级;39岁升任四川总督,真正成为清朝的一任封疆大吏。这一切,都是雍正登基之前的事情。

为什么年羹尧能这么快的升迁?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康熙对他极度赏识。赏识到什么地步呢?年羹尧居然敢直接向康熙要官,而且还获得了批准。总督之位就是他问康熙要过来的,可见康熙对他的赏识和信任到了什么地步。除了康熙之外,年羹尧还有自己的政治资源,他第一任妻子的父亲,是清朝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纳垩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宰相纳兰明珠。

也就是说,在政治上,年羹尧有皇帝和宰相做靠山,在这种情况下,雍正的存在就比较尴尬了。当时,他只是众多皇子中的一个,而且还不是最得宠,最有希望继位的皇子。雍正虽然娶了年羹尧的妹妹,但他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对年羹尧来说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相反,年羹尧对雍正来说是夺嫡必不可少的政治助力。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是雍正需要年羹尧,而不是年羹尧需要雍正。但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年羹尧的政治资源已经是顶配了,他不仅不需要雍正的支持,而且对他来说,参与夺嫡是一件风险,即是雍正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羹尧也跟雍正没有什么交情和往来,年羹尧不主动,身为皇子的雍正也不能“屈尊降贵'地去结交他,所以这一时期,俩人的关系可以用一句“不咸不淡'来形容。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俩人可能一直这“不咸不淡'下去,但意外偏偏发生了。1709年的时候,当时还是四阿哥的雍正被晋封为雍亲王。清朝皇子被封为亲王之后,不但可以拥有自己的府邸,还能拥有自己的从属。从属的来源,就是八旗中的下五旗,也就是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和镶白五旗,属于镶白旗的年羹尧就在这个时候被划为了雍亲王的从属。

不过这种从属关系,并不是真正的管制性从属,而是义务性的。从属在称呼上和亲王有尊卑关系,除此之外,亲王可以让从属提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协助,但这种协助是义务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说白了,这种“从属',只是名义上的关系,不是实质关系。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次变动让雍正和年羹尧除了姻亲之外,又多了一层关系,这要换了其他人,肯定就主动跟雍正建立亲密关系了。当时有一个叫戴铎的人,在成为雍正的从属之后,就经常给雍正写信表忠心,还时不时地为雍正夺嫡出谋划策,弄得雍正都烦了。

但出于之前说到的原因,年羹尧对雍正依然是不咸不淡,不仅如此,年羹尧甚至还跟其他皇子有比较密切的往来,比如三阿哥胤祉、八阿哥胤楔、九阿哥胤糖和十四阿哥,这些都是雍正的竞争对手。其中,年羹尧又和十四阿哥的关系最近,当年平定西藏叛乱的时候,负责前线指挥的就是十四阿哥,而在后方负责后勤的就是时任四川巡抚的年羹尧。这一切都让雍正看在眼里,怨在心里。他虽然是亲王,又是年羹尧名义上的主公,但手中没有实权的他,实在拿年羹尧没有办法,他不可能直接命令年羹尧,但是如果他不在这时候敲打一下年羹尧的话,年羹尧就可能倒向其他皇子的阵营,这对雍正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损失。

思来想去之后,雍正给年羹尧写了一封信,开篇就是一句“君臣大义,素所面墙',意思是:你太不把君臣大义当回事了!然后历数了年羹尧几条所谓的罪状,比如不自称“奴才',雍正的母亲过生日不仅不送礼,连贺寿都没有等等。然后给年羹尧扣了一顶大帽子:你今天这样对不起我,明天也会对不起皇帝。最后,雍正还提了个要求,让年羹尧把他的子侄全部派回京城奉养他的父亲。表面上是让年羹尧尽孝,实际上是让他尽忠,年家子侄就是雍正手里的人质。史书上没有记载,年羹尧看到这封信之后是怎么想的,但最后还是应了雍正的要求,将子侄都派回了北京。也就是从这之后,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才开始有所缓和。

年羹尧在看到这封信之后,才开始注意和正视他和雍正已经存在的关系。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并不是一下子就达到了我们后面看到的那种信任和亲密程度。后来雍正之所以会说那一番“千古君臣'的话,是因为年羹尧为他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发生在1722年,也是康熙驾崩的那一年。当时夺嫡之争最激烈的阶段已经结束,大部分皇子都已失势,包括原本非常有优势的八阿哥,剩下来的只有两位,就是雍正和十四阿哥。当时,雍正是爵位最高的皇子,而十四阿哥则是战功最多的皇子。很多人都认为康熙会让十四阿哥继任皇位,最明显的表象是在康熙六十年,,也就是康熙驾崩前一年的时候,十四阿哥征战得胜回京,康熙同时派了三阿哥诚亲王和四阿哥雍亲王两个人带着百官郊外迎接,这隐然有点朝贺新君的意思。但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谁都想不到的事情,半年之后,也就是康熙驾崩的前几个月,十四阿哥突然又被派往前线。康熙的用意,有两种解释。在雍正看来,康熙这是支走十四阿哥,好让他顺利继位;而在十四阿哥看来,这是康熙让他再立军功,为继位做准备。但不管康熙的用意是什么,他都没能等到自己的几子胤回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驾崩,雍亲王得以继位,就是雍正。而雍正在继位之后年羹尧变得特别重要了。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十四阿哥手握西南重权,如果他不听雍正的诏令起兵造反,大清国就有灭顶之灾。此时能对十四阿哥形成制约的,只有身为川陕总督的年羹尧。胤虽然是三军统帅,但第一,他在西部地区的威望不及年羹尧;第二,他手下军队的后勤供应都是年羹尧负责;第三,将领大多和十四阿哥只是临时上下级,和年羹尧才是直属上下级。也就是说,没有年羹尧的支持,十四阿哥翻不起浪来,而此时年羹尧的选择是和已经继位的雍正站在一起。就这样,十四阿哥在年羹尧的层层制约下,纵然气得大发雷霆,最终也只能交出兵权只身回京,被雍正控制。就这样,年羹尧帮雍正解除了继位危机,是他完成的第一件大事。

第二件大事就没这么复杂了,当时的西藏和青海地区又发生叛乱,而朝中既熟悉西南环境又熟悉军事的,除了十四阿哥,就只有年羹尧了。雍正不可能让胤再领兵了,所以平定叛乱的重任就只有交给年羹尧,于是雍正就任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总督四省军务。整个战争持续时间并不长,只有五六个月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年羹尧尽显大将之风,不仅调度有方,而且还身犯险境,在被敌军围困的情况下,连续十一天都没有睡觉。雍正在知道这些之后,很夸张地在奏折上写下“好心疼'“阿弥陀佛'等字样。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年羹尧率军只用了十五天就深入沙漠,击溃了敌军主力,连清朝的官方史记都称赞:成功之速,为史册所未有。这一胜利让雍正欣喜若狂,因为年羹尧这一次彻底地平定了西南叛乱,等于帮雍正完成了康熙未完成的事业。所以,雍正不仅对年羹尧及年家人大加封,还对他说了那一番“千古君臣'的话,即“我不当好皇帝,对不起你;你不当好臣子,对不起我。我们二人就这样做一对千古君臣”

也就是在此时,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达到最亲密、最信任的阶段。雍正即使在平日里,也会给年羹尧各种赏赐,比如茶、花、酒等等,朝廷里的一些大事小情,也会同年羹尧商量。在外人看来,他们真的是一对千古君臣。但这仅仅是在外人看来,在雍正心里,即便是年羹尧帮他在继位的时候稳住了胤,也帮他完成了康熙未完成的事业,年羹尧依然不是“自己人'。原因很简单,年羹尧并不是一开始就向雍正效忠,而他后面做的事情,大多是形势使然,并不能说明年羹尧的忠心。况且,此时此刻的年羹尧,在实际上已经不只是封疆大吏那么简单,他的权势已经可以比肩当初的吴三桂了。所以,雍正对年羹尧始终不放心。

不过,他也没有轻易地动杀机,而是先试探和考验年羹尧。在夺嫡之争中,雍正和九阿哥胤糖是死对头,而胤糖和年羹尧关系比较近,因为胤糖的女婿是纳兰明珠的孙子,年羹尧的妻舅二人之前,也有比较密切的来往。于是雍正就用胤糖来考验年羹尧,他把胤糖派到甘肃交给年羹尧看管。雍正希望的是,年羹尧不仅要把胤搪看得死死的,而且要时时刻刻汇报对胤搪的监视情况。但是年羹尧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到心上,十天半个月也不向雍正汇报一次,还得雍正一遍一遍地提醒和催促。而且,即便是有雍正的提醒和催促,年羹尧还是对监视胤糖不上心,只要不过分,就任由胤糖自便,最后胤搪甚至在当地做起了不小的生意。这在年羹尧看来不过是照顾一下当年的情谊,但是在雍正看起来就不一样了,一个是手握重权的西南王,一个是野心勃勃的皇子,一旦二者串谋,那就是塌天大祸。总之,年羹尧没有通过雍正的考验。而此时此刻,夺嫡之争已经结束,西南军事也被平定,是不是继续让年羹尧当四省总督,就是雍正接下来考虑的事情了。

那雍正从什么时候对年羹尧起了杀心,又是怎么一步步把他置于死地的?前面说到,监视胤糖是雍正对年羹尧的考验,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雍正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年羹尧,也体现了他对年羹尧原本还是有比较高的信任的。但是年羹尧没有通过考验,同时也失去了雍正原有的信任。后来,雍正干脆从北京派了一个“心腹',专门去监视和控制胤糖,等于变相地表达了对年羹尧的不满和不信任。也就是说,此时此刻,雍正对年羹尧的不信任感,已经开始让他不放心年羹尧手里有那么大的权力了。不过,即便如此,雍正也还没有想到杀年羹尧这一步,他希望年羹尧自己主动放弃兵权,回京任职,这样就皆大欢喜。而且雍正也朝这个方向努力过,在雍正二年的时候,年羹尧回了一趟京城,算是庆功。这一次雍正是给足了面子,甚至打算让各省督抚同时进京,作年羹尧的陪衬。欢迎仪式完成之后,雍正让年羹尧参与朝政议事,目的就是为年羹尧留京做铺垫。但是,年羹尧没明白雍正的用意,以为这是自己政治地位的体现,行事就更张扬和肆无忌惮起来。比如,年羹尧出行,沿途要铺路垫桥,两旁的商铺也要关门,甚至接受巡抚一级的高官行跪拜礼,遇到王公贵族,对方下马行礼,而他只是骑在马上点一点头。更过分的是,在雍正面前,年羹尧居然大大咧咧地叉着腿坐,毫无恭敬的仪态。不仅如此,他还大肆插手京城的政务,甚至还左右人事安排,宛然一副北京城他做主的样子。这让雍正明白了一件事,年羹尧并没有放弃兵权,留任北京的想法,而且,他这个样子,北京城也容不下他。所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雍正考虑对年羹尧下手了。

不过,雍正虽然已经动了心思,但他知道时机未到,所以在表面上,雍正只好向百官大倒苦水,说了一番“当皇帝也不容易的话'。没过多久,年羹尧就离京回去了,而这个时候,雍正就开始准备“倒年'计划了。

即使雍正是皇帝,但想要扳倒年羹尧,他还面临两重障碍。第一重是合法性问题,对于年羹尧这样一个有功绩、有能力,在表面上深受皇帝信任和欣赏的两朝老臣,不可能被无缘无故地罢官免职,必须有足够正当的理由才行。这也是为什么,雍正没有直接把年羹尧扣在京城的原因。第二重是控制力,年羹尧总督四省军政,在西南地区经营十几年,有很深厚的根基。这个时候,即使雍正有足够的理由拿下年羹尧,也不敢轻举妄动。面对这两重障碍,雍正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先来看雍正是怎么孤立年羹尧的,他的策略是从最边缘的地带开始。但在私下里,他向两类人透风,一类是跟年羹尧没什么亲密关系的人,还有一类是年羹尧的亲朋故旧,和他有点关系的人,雍正这么做道理很简单,就是让可能参与到“倒年'事件中的人提前明白皇帝的意思,站好队,这些人在收到雍正的暗示之后,也都基本上和年羹尧划清了界限,成为“倒年'阵营中的一员。

把这些铺垫做好之后,雍正开始公开指责和批评年羹尧,甚至直接说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那些已经知道皇帝用意的大臣也纷弹劾年羹尧的种种罪行。

年羹尧不知道该怎么辩解,只好不断地向雍正请罪认错,请他原谅。年羹尧这一认错,雍正的目的就达到了。不过,雍正只是批评了年羹尧,并不着急处置他,这时候雍正就已经开始做第二件事了,派人出去和官员配合,收集、罗列和捏造年羹尧的罪证。

另一方面,雍正还在继续孤立年羹尧,这一次他直接对年羹尧的直系下属下手。突然抽调年羹尧,也有可能造成西南地区的政治混乱,所以雍正必须提前找好能接替年羹尧位置的人。就是年羹尧手下的头号将领岳钟琪。岳钟琪是年羹尧一手提拔上来的,常年跟年羹尧南征北战,既有才干,又熟悉西南军事,是接替年羹尧的最佳人选。而且在清朝,岳钟琪还有些政治敏感,因为他是岳飞的后人,而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所以,岳钟琪在心里很担心,雍正会怀疑他的忠诚,这又可以被雍正利用。

雍正的做法很简单,他一方面向岳钟琪透露“倒年'的意愿,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安抚他,表示对他的足够信任和重用,甚至明确承诺,扳倒年羹尧之后,让岳钟琪接任。其实,此时此刻的岳钟琪别无选择,除非他真心跟年羹尧一起造反,否则就只有和雍正站在一队,一起对付年羹尧。就这样,不仅岳钟琪站队了雍正,西南地区的将领基本上都被雍正用这样的方式拿下了。这样一来,年羹尧等于被架空了。

最后,在雍正和大臣们的谋划下,刑部给年羹尧拟定了九十二款大罪,其中光大逆罪就有五条,按罪行年羹尧死十次都不够的。当然,这九十二款大罪大部分都是捕风捉影定出来的,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什么雍正一定要给年羹尧定这么多罪?因为他要让天下人都看到,不是朕那番“千古君臣'的话不算数,不是朕负了年羹尧,而是年羹尧咎由自取,是他负了朕。

最终,年羹尧在狱中自尽,雍正的一个心腹大患终于解除了。这就是雍正从动杀枧,到最终处死年羹尧的主要过程,我们能看到,在整个过程中,雍正的思绪都十分冷静,不仅“步步为营'而且“面面俱到“。

雍正实在是一个心思极远、城府极深的皇帝,他夸年羹尧的时候,毫不吝回,杀年羹尧的时候,毫不留情。甚至每一环,每一步都想得非常到位,让年羹尧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读到这,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叫“伴君如伴虎'。

本文作者:漫步的小书童(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