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最让西方熟知的中国人——郑芝龙野史趣闻
提起郑芝龙,更多的人可能只知道他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这当然只是从政治方面来看。如果从经济方面来看,在当时的东亚无人能望其项背。明朝当时朝廷一年财政收入也就八九百万两白银,郑芝龙的“家族企业”鼎盛时期一年的利润却高达几千万两白银。光一项保护费收入一年就有上千万两白银。麾下舰船上千艘,部众数万人。连当时称霸世界的荷兰在东亚也不敢小觑郑家的势力。郑芝龙在西方人的口中甚至有个专门的名称“Iquan”,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的本名“一官”。

影视剧中的郑芝龙
郑芝龙1604年4月16日生于福建的南安。福建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人多地少,向海外发展是他们祖祖辈辈的谋生手段。尽管明朝实行海禁,但是依然挡不住这些人求生的渴望。据史书记载郑芝长的风流倜傥,擅长权谋,不喜读书,只好拳脚、棍棒,颇有豪侠气概。既然靠科举出人头地没希望,郑芝龙只能随大流走上了海外求生的“康庄大道”。他只身来到粤东投奔作为著名的海商的舅舅黄程。在这里,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的郑芝龙不仅学会了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而且入了天主教,还有了个教名,叫“尼古拉”。

影视剧中的郑成功和郑芝龙
1620年因为给舅舅押送货物,坐上了富商李旦的商船去日本。到了日本的郑芝龙转而经商,为其舅舅贩卖货物。据说他还朝见过已经退居二线的德川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并在平户娶了妖艳绝美的田川氏,也就是郑成功的母亲。
后来郑芝龙依附在日本最有势力的商人李旦门下,深得李旦的赏识,郑芝龙更是“以父事之”。李旦为了笼络妄图垄断日本海上贸易的荷兰人,授意郑芝龙为荷兰人在台湾海峡截击其他国家的商船,由此郑芝龙正式从商人转变成海盗。

德川家康
因为海盗事业利润太丰厚,而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旗下从事海盗事业要把抢来战利品同荷兰对半分。于是郑芝龙离开荷兰人,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李旦死后,郑芝龙继承了他遗留下来的财富和势力。1626年郑芝龙在台湾北港附近招兵买马,不仅打败了明朝官军,还占领了厦门。有了厦门作为海上的补给基地,短短数月郑氏企业的船队就达到上千艘,郑芝龙海上霸业正式开始。

荷兰战船
郑芝龙的家族企业不同于以往的海盗事业,他设立了专门管理海上贸易的机构,规范海上贸易。学习荷兰人的做法,每艘商船必须悬挂郑氏企业的旗帜。与荷兰人不同的是,荷兰人要求利润对半分,郑芝龙却对每支旗帜收2000两白银,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只要挂上郑老大的旗子,就没人敢截你。这也就等同于向来往的商船收取税金,而郑芝龙为这些商船提供保护。航线安全有了保障,海上贸易自然繁盛,郑氏企业日进斗金的同时也推动了东南沿海的商业经济。

明朝战船
同时郑芝龙心知肚明,虽然现在郑家势力蒸蒸日上,但想长期发展就得投靠明朝。毕竟海上事业必须要有陆上的商业作支撑,而且其他海盗势力也是自己发展道路上绊脚石。要不说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之前朝廷拿郑芝龙也没办法,正好这时候崇祯皇帝登基。崇祯派福建巡抚熊文灿招安郑芝龙,授予他海防游击将军的官衔。听上去好像官不小,实际上相当于海上侦缉队队长。虽不入流,郑芝龙也如愿以偿,毕竟现在他成了“皇家海军”,往后剿灭其他的海上势力,出师有名。

料罗湾海战
他不仅击败了福建、广东、浙江沿海的海盗,甚至经由料罗湾海战打败了当时企图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的海上霸主荷兰。如果从这说的话,郑芝龙也是民族英雄。郑芝龙由此升至福建总兵。至此,郑芝龙取得了东南沿海的控制权,垄断了北至日本,南达南洋的海上贸易,被西方人称为“世界史上第一个国际大船王”。
本文作者:史史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