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功过却难以平说,还被郭德纲写进段子里野史趣闻

2018-11-03 08:08:17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了,请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这个曾在我们的课本中被定义为“卖国贼”的晚清名臣,在近些年逐渐被“平反”。上面这首诗据传是李鸿章的临终前做的绝笔诗。也有人说是后人依托李中堂的名字做的。不管怎么样,这首绝笔诗,哀转反侧,从某种意义上写出了这位劳碌一生的名臣的无奈与凄凉。

1823年出生的李鸿章,在家排行第二,所以也有“李二先生”之称,少年时代的李鸿章,家境殷实,受到了很好的基础教育,后来更是科场顺利,被选为“庶吉士”,我们都知道,自明朝以来庶吉士成为了进入内阁的必要条件。在这之后,更是进入晚清名将曾国藩的府中做幕僚,和曾国荃、陈士杰一起成为曾国藩的左膀右臂,平息了太平天国的叛乱。

在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创建了北洋水师,虽然在之后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一败涂地,但是决定一场战争的因素有很多,不能够简单的说,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置国家的利益与不顾。客观的来讲,北洋水师从军备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当时亚洲最强的舰队。而甲午海战中的运气成分也很多,如果那枚鱼雷再浅一些,战争的结果将会逆转,甚至说这之后100年中日两国的发展也会改变。

弱国无外交,在当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清政府,要是没有李鸿章,可能签下的就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几份条约了。李鸿章利用各国之间利益的不平衡,在夹缝中求生存已经是为清政府谋取最大的利益了。关于李鸿章的故事有很多,逸闻野史也是层出不穷,记得早年间,郭德刚先生的单口相声《蜂麻燕雀》中,也曾提到过,宛平县的县令,为了讨好李鸿章,被一伙假冒李鸿章父亲的骗子,骗得倾家荡产。这个故事被老郭讲得惟妙惟肖,也算是对老前辈的一种“砸挂”吧。

​ 李鸿章,在晚清的四大名臣中是最具备人格魅力的,但是下场也是最为凄惨的,在被日本人刺杀成重伤之时,还有被俄国大使逼迫,最后抑郁而终。

本文作者:家里的这些事儿(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