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野史趣闻
一个骄傲悲情的猴子,一个唠唠叨叨的和尚,
一个贪嗔痴的野猪,一个沉默不语的挑担汉。
一段艰难险阻,却可见真心的故事。(小徽 徽脸)
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个孙悟空,一本《西游记》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大甚至风靡全球。
至于作者,却争议不断。没有一本母本能说明作者。
胡适和鲁迅也以“假定”的方式认为是明代贡生吴承恩,但考证后却是将游记《西湖记》误做《西游记》。
而在现代,却有更多的线索指向明代的“徽州状元”唐皋。这一发现者是甘肃白银的学者陈勇。
唐皋(1469年-1526年),字守之,号心庵,别号紫阳山人。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人。明正德年间状元,曾奉旨出使朝鲜。是中朝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陈勇以明代金陵唐氏世德堂刻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为底本,依据小说内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等来寻找作者,进行了多年研究。
他得出的结论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真正作者,是明代徽州状元唐皋。
唐皋,在历史上留下的事迹不多,虽然《明史》中也有记载,但只是徽州状元的身份,以及大明出使朝鲜的使臣身份。
但这两个身份却和西游记密不可分。
出国的唐皋和西游的唐僧
正德十六年(1521)唐皋曾作为使节出使过朝鲜。朝鲜国王出一对子,准备为难一下大明状元,唐皋爽利对出,竟成为流传几百年的绝对: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由此,唐皋赢得一片赞扬之声,也被朝鲜王室尊重,对中朝的文化交流添上浓重的一笔。
而在《西游记》中,唐太宗游地府的是龙年的春天,本可以立即派人出行,却又拖到第二年的蛇年。
殊不知,唐皋恰好就是在蛇年出使朝鲜。
第九十三回,在去倒换关文的路上,三藏对行者道:
“他这里人物衣冠,宫室器用,言语谈吐,也与我大唐一般。……”
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不是天竺印度。
在天竺国驿馆内,三藏问驿丞道:
“上国天年几何?”驿丞道:“我敞处乃大天竺国,自太祖太宗传到今,已五百余年。现在位的爷爷,爱山水花卉,号做怡宗皇帝,改元靖宴,今已二十八年了。”
这就很明显是朝鲜了,受汉文化影响最深,朝鲜国的各方面是与中国最接近。
关键的问题是其它与明朝接壤的国家,它们的民族与当时的汉民族在衣冠、宫室器用、语言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而唐皋正好出使过朝鲜,其中各国风情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均是以朝鲜而推其他国而已。
据《世宗实录》记载,唐皋出使朝鲜的时间是八月乙巳,到达朝鲜国国都是十二月乙酉。
小说第九十四回,唐僧于初八被公主的绣球打中,婚期被定在十二日,这与小说中的时间有相似之处。
而唐僧是“九月望前三日”从长安出发的,这与八月乙巳符合。
《西游记》里的状元和徽州状元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驾前!”
在《西游记》中,除了关于孙悟空出生到大闹天宫的场景之外,最精彩的应该就是关于唐僧的一些事情。
而唐皋正是状元及第,在关于江流儿父亲中状元中的故事中描绘的最为精彩,其中陈元蕊借水路回家被害。
而唐皋回歙县恰好要进过水路。
唐皋的家乡在书中也有反映,唐僧和三个徒弟在一块空地上的古庙前正休息时,被树精抢走。
这也是一个过渡。这个过渡中有一首诗,诗的第一句是:
岩前古庙枕寒流。
庙与寺具有相同性,如果庙用寺来代替,这句中明显包含着“岩寺镇(枕)”三个字。
唐皋的家乡就在岩寺镇。唐代宗时期,朝廷在这里的岩壁前建了寺院,岩寺镇的名称由此而得。
这座寺院的后面恰好有古岩寺泉。这句话所提及的三个景点以及互相之间的方位和岩寺镇的一副美景完全相同。
而其中更多热闹场景的描述,和《歙县志》中的节日描述更是基本一致。
明代时徽州岩寺的佛教文化盛行,有庙会、观灯、游神等民俗,各类寺、塔、桥也很多。
古岩寺也有“小西天”,每年观音会时,香客络绎不绝。
上面的文字摘自陈勇学者的文章《西游记和徽州状元》。因为篇幅问题,建议大家在网上进行搜索。
一个具有时代责任感和叛逆性的人才能写出这部巨著
关于唐皋是《西游记》作者一事,无论是从文章还是诗句,小编仍然愿意采用相信的方式。
一方面,能写出《西游记》这种“大逆不道”文字的,必然对时代有强烈的谴责。
书中师徒四人在周游列国中都有明朝皇帝的踪影,至少作者是明代人是剧本肯定下来的。
唐皋正是一个具有道德感和责任感的重臣。
对东林党的独大,对皇帝的昏庸,对奸臣的谴责。这也基本贯穿了唐皋的一生。
另一方面,徽州文化源远流长,深受江南文化的影响,才子们更多的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
无论是对联、诗歌、文章,均是烂漫天真,富有才情。其中有段小故事倒也有趣。
唐皋年轻时常常灯下苦读,有个女经常调逗他,多次将窗户纸舔破。
他将窗纸补好后,顺便写了两句话在上面:“舔破纸窗容易补,损人阴德最难修。”
一天晚上,有一个僧人经过他家门口,看到门上挂着一块状元匾,左右两边挂着两盏灯笼,上面写的正是他在窗纸上所题的“舔破”两句话,上前打听,才知道是神火提前到唐家来道贺。
后来(唐皋先生)果然中了状元。
能想出写诗对付女流氓的文人,也算是有想法了,这样的人绝不会守着八股文。
而他所做的《劝世歌》其中更是谐趣不断,让人大笑中感悟人生,和《西游记》何其相似。
人生七十古来少,先除少年后除老,
中间光景不多时,更有炎凉与烦恼。
朝里官多做不尽,世上钱多赚不了,
官大钱多忧转多,落得自家头白早。
中秋过了月不明,清明过了花不好,
花前月下且高歌,及时忙把金樽倒。
请君检点眼前人,一年几度埋芳草,
芳草高低新旧坟,可怜寒食无人扫。
本文作者:浮躁中的顿悟(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