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成功或失败被两个姓魏的所安排野史趣闻
公元684年,李勣之孙徐敬业在扬州举起反旗,以匡复李唐的名义讨伐武则天。义旗一举,很快聚集起十万余人,并占据江南重镇扬州作为根据地。
客观上来说,此时的武则天根基未稳,而徐敬业既出自功臣名将之后,又师出有名,并非没有一战之力。但是,仅仅两个月,徐敬业就被击败,连累家族惨遭灭门。
其实,徐敬业的成功或失败,全被两个姓魏的所安排。这两个姓魏的,一个叫魏思温,徐敬业的谋主;一个叫魏元忠,武则天派出的前线监军。

徐敬业起兵后,魏思温建议道:“您以匡复帝室为口号,应当率领军队大张旗鼓的前进,直扑东都洛阳,那么天下人都知道您确实是救援天子,四面八方都会响应。”
徐敬业不以为然:“金陵有帝王气象,又有长江天险,足以固守,不如先取常、润二州,作为奠定霸业的基础,然后再向北图谋中原,这样进可取胜,退有归宿,是最好的策略。”
魏思温说道:“崤山以东的豪杰都气愤于武氏的专权,心中不平,听说您举事,都自动蒸麦饭为干粮,举起锄头为武器,等待南军的到来。不乘势建立大功,反而退缩,自谋归宿,远近之人听说了,哪有不人心离散的!”
然而,徐敬业还是一意孤行,派唐之奇镇守江都,自己渡过长江,攻打润州。魏思温失望至极,对杜求仁道:“兵力聚在一起则强大,分散则削弱,徐敬业不合力渡过淮河,收集山东豪杰夺取洛阳,失败就在眼前了!”

对于徐敬业的起兵,武则天也不敢怠慢,派出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监察御史魏元忠为监军,领兵三十万,前往讨伐徐敬业。
进至临淮时,偏将雷仁智与徐敬业交战失利,胆小的李孝逸竟不敢再度出战,按兵不动。魏元忠道:“天下安危,在此一举。天下太平已久,一旦听说有人造反,都在全神贯注关心此事。现在大军长久停留不进,远近百姓都失望不已,如果朝廷另派将领取代您,您能逃脱徘徊观望的罪责吗?”
在魏元忠的鼓励和威胁下,李孝逸终于鼓起勇气,连战皆捷。很快,李孝逸在下阿溪遇上了徐敬业的主力,数战不利,他又打起了退堂鼓,准备撤退。

关键时刻,又是魏元忠站出来给李孝逸打气,并和行军管记刘知柔建议道:“现在正是顺风,芦荻干燥,是火攻的好机会。”坚决请求决战。
当时,徐敬业连番作战,也是疲惫不堪,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李孝逸再次听从魏元忠的意见,全力进击,乘风纵火,徐敬业被杀得大败,斩首七千余级,淹死的不计其数。
主力既然被消灭,徐敬业开始进入逃亡节奏,想从海路逃往高丽。逃至海陵时,遇上大风,部将王那相见他大势已去,立即反水斩下他的脑袋投降了李孝逸。
如果徐敬业起兵之初听从魏思温的建议,收集山东豪杰,直扑洛阳,鹿死谁手真的尚未可知;而如果李孝逸没有魏元忠这个称职的监军,徐敬业也不至于败得那么快。但历史没有如果,留给后人的只有教训和思考。
本文作者:沉香艺文志(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