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箭是消耗品?别被电视剧忽悠了,回收利用才是正确使用方式野史趣闻
在冷兵器时代,能够做到远程打击的就只有弓箭了。虽然攻击射程较远,但同时也会丧失一部分精准程度,毕竟不是人人都是神射手。但是如果弓箭手能组成一支队伍,战斗力就会大大加强,准都不够数量来凑,几十甚至几百支箭一起射出,再不准也能让人无法躲避。
我对箭没有太多的了解,最多也就通过电视和小说进行了解。所以之前我一直以为,古人用的箭都是一次性武器,只要射出去,不论中没中,这根箭都已经是没用了。因为我认为箭的制作过程很简单,只要有箭头,箭杆和箭羽,就可以组成一根箭。

后来我才发现,这个想法有多么的愚蠢,古代的箭制作的精细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像,所以电视剧和小说里,把箭演成消耗品,是完全不合理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做一支箭,其过程究竟有多复杂。
首先是箭头,这是一支箭的核心所在,古代开采和冶炼金属,都是要花费大成本的,再加上箭头需要有足够的杀伤力,所以制作金属肯定不能过于廉价。而且箭头也不是单一的,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制作不同的箭头,这也是非常耗时间的一件事。

其次就是箭杆,在我们看来,箭杆就是一根细的木杆,随便割几根出来就能用。其实一支箭里,箭杆的制作难度是最高的,不仅要衡量其长度和挠度,还得在众多的天然材料里寻找,这种工作量是非常庞大的,即使现在有了科学工具,像做一根箭杆也不容易。
箭杆首先要保证平直,在现代还有工具可以使用,古代完全靠的就是人的手和眼,这种精细的工艺,出现在古代就已经是很是不易,更别说能把箭当作消耗品了。在宋代,一支箭的价格在八十文左右,打造十二支箭就要一贯,加点钱都够买头牛去耕地了。

就算是最不起眼的箭羽,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选用的是水鸟的羽毛,鸭和鹅是最佳选择。而且箭羽的数量也有要求,多了影响飞行速度,少了波动性差,简简单单的一支箭,得经过这么多复杂的步骤才能做出来。
所以古代的箭都是非常金贵的,在战场上射出,都会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拔出来,就算箭头拿不出来,也要把箭杆回收,因为箭头已经是制作过程中,花费时间最少,成本最低的一个过程了。都是花钱辛辛苦苦打造的,怎么可能留在战场上呢?能做到把箭当作消耗品使用的,恐怕也只有诸葛亮了。
本文作者:尔与周郎辩(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