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的时候,弓箭手射出去的箭还会被回收利用吗?野史趣闻

2018-11-02 18:37:46

弓箭被称为古代的“冷兵器之王”,是杀伤力极强的一种兵器,在战争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弓箭几乎在每场战争中都会用到,那么被弓箭手射出去的箭是在战争后有专人进行回收呢?还是直接弃之不用了呢?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在中国古代,一支箭的构成成分以及它的制作过程:箭支由箭头、箭杆和箭羽三个部分构成,整箭长度一般为70-90厘米,个别长度超过一米。

箭羽

箭羽是加在箭杆末端的羽毛,通常为三片,目的是为了增强箭支在飞行中的稳定性,所用的材质以雕翎(非常贵)为最佳,不同形状的箭羽对箭支的影响也有不同,常见的有水滴羽和盾羽。

图中女子使用的就是雕翎箭

据说在唐代有一位“善射”的和尚,制作了一种不用翎尾的“风羽箭”。风羽的箭杆后端没有翎羽,在距尾端三寸处钻一小孔,穿透箭杆,并在箭杆中开凿一“风渠”直达尾端,风羽射出后,空气从小孔进入“风渠”,从尾端逸出,从而形成涡流,使箭体保持平衡,正直前行。

盾形箭羽

箭杆

箭杆是箭的主体部分,箭头和箭羽都加装在其上,在材料的选择上,中国南方多用竹,竹箭的直度相对木箭更高,箭与箭之间的差别也小的多,而采用拼接手法制成的不齐竹箭,是竹木箭中最好的。

使用木制箭杆的乾隆帝

在中国北方多用木制箭,在制作时用专业的工具,将箭两头做细中段做粗,制成的箭杆形状类似纺锤,这种形状的箭因为更符合空气动力学,所以比竹箭的箭度更快射程更远,这样制成的箭叫做套档子木箭。

木制箭杆

箭头

箭头又名箭簇,人类已知最早的箭头是距今28000多年的石制箭头,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箭头的材质也有了不同,骨簇、蚌簇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商朝的时候则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制作箭头,在西汉之后便是铁质箭头的天下。

西藏林芝地区的木制鸣镝箭头

铁质箭头一直使用到了近现代,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箭头发展出了丰富的样式,有三翼形、双翼形、三棱形、四棱形等等,虽然形状不一但是大多数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伤害,更有甚者在箭头铸有毒槽,将毒粉涂于槽内以增大杀伤力。

各种古代箭头

箭在古代各国,那都是纯手工打造的,是昂贵的消耗品。一只箭,综合了金属铸造或锻打、木料加工和矫直、切削和粘接、打磨及防水处理等等工艺。因此,箭支在古代,可以算的上是高精尖军工产品,一般的小老百姓根本用不起。

仿古木箭

以北宋为例:一套普通的弓箭价格约两贯钱,两贯钱什么概念?可以买整整一亩上等土地!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的箭支肯定不会被丢弃,至于怎么回收,一般情况下应该会被胜利的一方清理战场时收走,不止弓箭,其他兵器甚至阵亡战士的盔甲,也有可能会被收缴!


郑州户外人射箭馆是专业的连锁综合射箭馆,定期有比赛和户外活动,欢迎弓箭爱好者切磋技艺。

本文作者:郑州户外人射箭馆(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