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意退休,唐睿宗为何跟皇位过不去?野史趣闻

2018-11-02 15:36:40

皇位是个好东西,为了得到它,多少人不惜父子相残、夫妻反目;为了守住它,又有多少人疑神疑鬼、寝食难安。但唐睿宗李旦却始终对皇位提不起兴趣,未上位时百般推托,被迫上台后屡次要求退居二线,并最终让太子提前接班。

有人认为,这位似乎跟皇位有仇的李旦是个不敢担当、不负责任的懦夫。但这个评价只看到了表象,真正了解那段历史后才会明白,李旦之所以这么做,前期是为了避祸苟活,体现的是生存智慧;后期却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体现的是境界和担当。套用一句满格正能量的话就是:舍去小我,成就大我。

有时候,主动放手恰恰是最大的担当和负责任。

强势母亲将皇位弄成了烫手山芋

李旦是武则天最小的儿子,在哥哥中宗李显被废后,曾做过几天皇帝。跟前面几个兄长相比,李旦的智商不好评判,但情商绝对是第一位。他清醒地判断出,母亲已经不满足于垂帘听政,从后台走向前台已是大势所趋。而这个皇位,已经生生地让他娘给烤成了烫手的山芋。

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抗争夺权,找机会收拾掉武氏;二是乖巧顺从,寄希望亲娘念在母子情份上,放自己一条生路。

前面几个兄长的遭遇让李旦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是母亲的对手。他拈量了一下眼前的行情,表现得相当明事理——

当武则天下诏复政于皇帝时,他深知这只不过是亲娘一惯的套路,于是坚决辞让。果然,武则天第二天就又“很不情愿”地宣布临朝称制;

当傅游艺率数百群众演员请求改国号为“周”,将皇帝姓氏改为“武”时,武则天继续表演,表示不允许,却扭脸给傅游艺升了官。李旦心知肚明,赶紧上表,主动请求给自己赐姓武氏;

唐睿宗李旦影视造型

武则天称帝,将李旦降格为皇太子。洛阳“万象神宫”落成,武则天祭祀上苍,她自己为首献,让她的侄子魏王武承嗣为亚献,梁王武三思为终献。以前这些事都是皇帝和太子才有资格做的,这是个危险的政治信号,李旦小脑瓜一阵紧转,想出了一招“金蝉脱壳”:

他向亲娘上表,说自己才疏德薄,坚决要求把太子位置让给被废的哥哥李显。武则天觉得这个小朋友又懂事又友爱,就同意了他请求,把李显从流放地召回,废物利用重新立为太子,李旦则如愿地逊位为相王。

李旦原名李旭轮,李显原名李哲,都是当了太子,有了当皇帝的可能后才让武则天给改的名。改后的名字中都有个“日”字,武则天自己造的名字“曌”中,既有“日”又有“月”,说明在武则天的潜意识中,皇帝与日月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李显被废时,名字也改回李哲,重新当太子后,名字又改回来,姓也换成了武氏。

不同的是,李显的改姓是被动的,是随着太子位置配送来的;而李旦是主动要求改的姓,看似毫无骨气,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足以证明兄弟俩在情商方面的差距。

武则天为了顺利称帝,将李唐王室清除了十之七八,但在朝野官民的内心深处,人们还是想着恢复大唐。朝局虽然凶险,但希望从未泯灭。在这种态势下,保存自己,也就是保存希望。

你可以指责李旦懦弱和逃避,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没有他的乖巧顺从,武则天就不会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左右为难,并最终冒着被李唐复辟的风险放弃了自己的娘家侄子。

性格宽厚难以平衡权力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有的人挖空心思想当皇帝,到头来南柯一梦;而有的人虽然百般逃避,却身不由己,屡屡上位。

“神龙革命”成功后,中宗李显复辟唐朝,权力之争本来应当告一段落,大家该坐下来叙叙亲情。不想韦后和安乐公主有样学样想当女皇,毒死了李显,并将屠刀架到了相王李旦和他妹妹太平公主的脖子上。

生性恬淡宽厚的李旦却有个相当悍勇给力的儿子,平王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为求自保,联手发动政变,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逼迫韦后立的殇帝李重茂退位。李旦继续想当缩头乌龟已无可能,被硬生生再次推到皇帝的宝座上。

唐玄宗李隆基影视形象

李旦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忙着立太子,他的长子宋王李成器曾经在他第一次做皇帝时当过太子,但这次的皇位却是老三李隆基抢回来的。李成器很有乃父之风,主动提出让贤,表示“死不敢居平王之上”,而李隆基也一再表示谦让大哥做太子。

公平地说,这哥俩的谦让是出于真心,而不是玩套路。唐朝皇室的兄弟们争权夺势是常态,李隆基是少见的友悌之君,当皇帝后对诸兄弟感情深厚,让人在皇宫周围建了“十王宅”,让兄弟们的宅子跟皇宫打通,吃个饭都要招呼到一块儿,在宫内设了大帐,号称“五王帐”,甚至还专门做了一套特大号床、被子和枕头,夜里哥们弟兄挤一堆儿睡觉。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当时的画面,真是清(wu)风拂面。

最后李旦拍板,李隆基做了太子,这就是后来集大誉与大毁于一身的唐玄宗。

睿宗李旦对权谋之事一向不感冒,做了皇帝后也懒得独立思考,凡事就依靠两个人:一是妹妹太平公主,二是太子李隆基。每当宰相奏事时,他总是先问:这事与太平商量过吗?然后再问:跟三郎(李隆基)商量过吗?他俩同意,这事就准奏。

在武则天的子女中,太平公主最受父母宠爱。史载她“丰硕,方额广颐”,而且“喜权略”,武则天认为子女中唯有太平公主无论长相还是性格都最像自己,别的亲王公主封户一般都在500或1000,太平公主却达到3000户!

《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形象

这次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她又立有大功,所以备受朝野尊崇,以至于“公主所言,上无不听”,七个宰相中有五个是她一手安排的,三个儿子都被封王爵。

但权力跟爱情一样,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太平公主原以为李隆基是个娃娃,好对付,后来发现这个娃娃不简单,越来越不听招呼,于是就想退货,换个老实听话的。

太平公主先是安插耳目,全天侯监控太子的一举一动,然后让人散布流言,说“太子非嫡长,不该立”,甚至亲自把宰相们邀请到光范门内商量,放出口风要换太子。

李隆基感到阵阵寒意,不得不再次提出要让位于宋王李成器。

李旦也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太子与妹妹之间,他必须二选一。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他选择了太子,但他却狠不下心来收拾这个历经磨难剩下的唯一的妹妹。

他决定采纳宰相宋璟与姚崇的建议,先将宋王李成器等潜在的竞争对手都外放为刺史,以巩固太子的地位,绝了太平公主换太子的念头;同时让岐王李范、薛王李业(李隆基的两个亲兄弟兼死党)统率左右羽林军护卫太子,而不允许其他亲王、公主掌管禁军,以确保安全。

宋、姚的建议还有关键的第三招,就是将太平公主安置到洛阳,让她远离权力中心。但李旦不舍得这个妹妹,他对宋、姚二宰相说:其他人员安排都听你们的,太平不能走。

李旦的妇人之仁让本来可以悄悄平息的权力之争彻底激化。太平公主了解到这个计划后,怒气冲冲地跑去责骂李隆基,并要求以挑拨皇家关系的罪名将宋璟、姚崇处以极刑。

李旦看到事情难于收场,只好丢卒保车,将两个倒霉宰相贬为刺史撵出京城,暂时避开是非漩涡。

李旦终于意识到,权力平衡的诀窍在于,必须有一个决断力强、善于把控的称砣。自己的天性驾驭不了这个称砣,要想不让大唐的权力失衡,就必须把称砣交到合适的人手上。

主动退位给太子松开手脚

认清了当前形势和主要任务,李旦决定提前退休,趁自己还有影响力,把权力及早、平稳地交到太子手中,以免酿成新的政变。

谨慎的李旦这次先搞了一次民意测验。

这天,他召开三品以上干部会议,语重心长地讲了一番话:我这个人哪,本性淡泊,不觉得皇位尊贵。当初别人让我做皇嗣和皇太弟,都坚决辞掉不干。一句话,没这个爱好。现在我想传位给太子,大家怎么看?

众臣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现在的表态就是政治上的站队,太平公主与三郎太子,哪个也不好惹。

殿中侍御史和逢尧率先站出来为太平公主背书:陛下岁数还不大,不用这么着急吧。

众人纷纷附和:是啊是啊,且早着哩。毕竟赞成皇帝退位,这种话很难说出口,而反对退位则显得忠诚厚道。

李旦见一步走不通,就先迈了半小步:今后日常政事都交给太子处理,军旅大事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做完后跟我打个招呼就行了。

太平公主见形势不利,想出了个损招,让江湖术士对李旦说:臣夜观天象,彗星变异,预示太子当为天子。

这话要是搁到一般皇帝身上,当太子的就算不死也得掉层皮。没想到李旦听了,正中下怀,就势下驴:既然天象示警,那我就传位避灾吧,正好!

太平公主偷鸡不成蚀把米,一哭二闹三上吊全都没用。李隆基听说这事,一脸无辜地跑进宫里磕头如捣蒜,表示不敢奉召。李旦把他拉起来,真诚地说:大唐的社稷得以安定,我能够做皇帝,全是你的功劳,现在老天都在帮你,别再胡思乱想了!

唐睿宗桥陵远景

看到李隆基还矫情,他把脸一沉:你小子非要等到在我棺材前继位才开心吗?!

公元712年,第二次即位两年后,李旦传位给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同时为了照顾太平公主的情绪,他又表示自己每五天参加一次朝会,对军国大事有最后决定权。

颇有意思的是,李旦将这一年的年号改为“太极”,不知道是否出于对自己平衡权力技术的一种自许。事实上,他的“太极推手”并不成功,最终还是激化了皇帝与公主的姑侄矛盾。

太平公主趁着太上皇影响力还在,紧锣密鼓加快了抢班夺权的步伐,广结党羽,朝臣多半都属于她的山头,甚至与宫人元氏谋划下毒搞掉李隆基。

但此时的李三郎已经羽毛丰满,无所顾忌。公元713年,他感到火候差不多了,立即派王毛仲、高力士带领300士卒,突然动手杀死了太平公主的主要党羽,公主被迫自尽。

而深居简出的李旦,也终于了却了最后一桩心事,对外宣布:打今天起,一切大事小情都由皇帝自行处理,我彻底退休,只管惜福养心。

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大唐帝国一改建国以来政权频迭,朝局动荡的画风,一个前所未有的稳定祥和、繁华强盛的时代扑面而来。

本文作者:草上风语(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