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实的刘罗锅最终下场怎么样?野史趣闻

2018-11-02 14:37:09

当下清宫戏盛行,刘墉也因此为人所知。不过,清宫戏向来有胡编乱造的成分,刘墉其人,早已被刻画得面目全非了。比如,关于 “刘罗锅 ”的说法,便取自民间传说,似乎没有什么历史依据。我们知道,古人选贤为官,向来以 “身言书判 ”为四要素,五官端正,且仪表堂堂,是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后人在发掘刘墉墓时,发现其身高大约在 1.90米以上,并不是一个矮小且驼背的糟老头子。当年,姜纬堂先生曾在《北京晚报》撰文《刘墉绰号“罗锅 ”考》,也说明过类似的观点。


清宫戏中,刘墉与和珅较量的情节,似乎是没有什么依据的。因为,刘墉的官职和品位始终比和珅低一等,而且刘墉也一直没有机会与和珅较量,道理很简单,和珅一直在北京上班,而刘墉则一直在外地工作。他们同为军机大臣相处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两年时间,他们俩见面机会就很少的,何来 “争斗 ”一说呢?相反,在和珅一案处理之中,刘墉甚至表现出宽容之心。其实,刘墉入京任职之后,他早已调整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刚直方正不见了,滑稽模棱之风倒显现无遗。


野史有说刘墉圆滑,比如,乾隆皇帝曾问刘墉:“朕属马的,你呢?”也属马的刘墉垂手说:“臣属驴。”乾隆惊奇:“朕属马,爱卿怎么属驴?”刘墉说:“万岁属马,臣怎能同属?只好属驴了。”呵呵,由此可见一斑。嘉庆帝命刘墉处理和珅案时,各省督抚纷纷弹劾和珅,要求将其凌迟。不过,刘墉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毕竟是先朝大臣,请从次律,赐令自尽,保其全尸。同时,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即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刘墉是饱读史书之人,他自然明白,历史上的任何酷吏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五,刘墉在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去世的当天,他还到南书房当值,晚上曾设宴招待客人,“至晚10 端坐而逝 ”。《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 ”,暗合佛语中的解脱之意。如此看来,刘墉也算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了。刘墉去世后葬于原籍,即今山东高密市注沟镇逄戈庄村。不过,早年墓碑被毁。文革之中刘墓曾被挖开,却没发现金银珠宝,仅有玉片一块。可见,刘墉为官清廉,也是确实的。前些年,山东高密市政府在原墓地重修刘墉墓,并为其立黑色花岗岩墓碑。有人据此感叹,写下诗一首,很贴切,抄录如下:少听刘公廉,半百吊石庵,千秋埋铮骨,长抱残玉眠。

本文作者:希望带你读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