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曹操与袁绍、刘邦与项羽,田丰之死野史趣闻

2018-11-02 13:30:45

汉末三国最大的转折点,就在于袁绍与曹操的地盘之争,曹操从一个四战之地,用袁绍10%的兵力战胜十二万大军,转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大地主。曹操最后能胜过袁绍有几分幸运,也是必然,历史上同样有二个人有些类似于情部,如秦末双雄项羽和刘邦,袁绍几乎就是项羽的翻版,而曹操几乎就是刘邦的翻版。

陈平曾经评价项羽:“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袁绍也是如此,所以江湖豪侠义士,归之如云,但项羽和袁绍都有一个通病善致士而不善用士,能养人而不能用人之,项羽的问题是“爱惜爵位”,是只铁公鸡;袁绍的间题是“多谋少决”,做事太柔,他们手上的牌面都比刘邦和曹操要好,结果都因为牌技不佳,全都打臭了。

反过来说刘邦和曹操,这两位爷都有点“无赖”性格,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刘邦喝酒赊账,在儒生的帽子里撤尿;曹操醉酒后,伏在案上大笑,胡须上全是肉沫子。这等不注意形象的事情,是出身顶级贵族的项羽和袁绍做不出来的。当然这是小事,刘邦和曹操在小事上大大明,但在大事上绝不含糊,心狠手快,做事绝不拖泥带水。

项羽和袁绍的失败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对自己能力的绝对自信。因为出身累世贵族,他们的心理优越感非常强,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比如袁绍,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也能善言纳速,但前提是智囊的谋略和他想的一致,不然袁绍是不听的。袁绍准备在境内实行分封制,让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以及外甥高幹各据一州,现固袁氏的天下。在乱世中摘分封制是非常危险的,这么做容易勾起被分封者的权欲,为境内的疆土和统治集团的分裂埋下了重大隐。

谋士祖授苦劝袁绍不要玩火,现在搞分封绝对不是时候,可袁绍不听。后来的形势发展也证明了沮授的远见,袁绍集团的灭亡,有一半是源于袁氏三兄弟的手足相残。曹操北上击袁,沮授又针对袁曹的优劣提出了一个绝户计:曹军虽然雄武能战,但他们粮少,所以曹操利在速战。我们粮食多,不怕和曹操耗时间,我们坚守不战,等曹军泄了气,一鼓可擒之。袁绍不听,结果招来一场大败。

说句不太恰当的比喻,曹操喜欢人オ,但袁绍似乎更喜欢奴オ,因为奴才听话。沮授虽然才智超群,但他提出来的这些建议却严重挫伤了袁绍的自尊心,好话都让你说尽了,我算干什么的。袁绍为人“外宽而内忌”,表面上尊重人才,实际上人才在他心里并没有什么地位,曹操用人的“唯オ是举”在袁绍这里只能是神活。曹操正好和袁绍相反,“外忌而内宽,有时曹操也結牛角尖。拿着装刀满世界追系仇人的儿子,但毕竟是孤例。魏种当年在吕布偷袭时第一个叛变,把打包票说魏种不会叛变得曹操弄得下不了台。后来曹操抓住了魏种。把剑横在了魏种的脖子上。恨很地说:“唯其オ也!”当场释放。继续重用。这种内气度,不由得让人心归复。

如果说曹操的心胸像大海。那袁绍的心不过像井口那么大,容不得直谏。袁绍帐下有名的谋士田丰。田半的最后被袁绍所杀的事迹能很好地证明,说明袁绍“外宽内忌”的性格,不过是为了自己面子,把手下第一谋士都杀了,袁绍哪能不败。

本文作者:烽火醉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