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荃为何没有像曾国藩、李鸿章那样发迹?野史趣闻

2018-11-02 12:08:38

曾国荃为什么不如曾国藩、李鸿章厉害?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是非常有名的一对干将。可是最后在历史上,和曾国藩齐名的,还是只有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名臣,没有曾国荃的份儿。其实曾国荃这个人,跟曾国藩的其他兄弟相比,才干能力都已经是非常突出了,但是和上面几位一比,他的平庸之处马上就一览无余了。这一点从几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皇上要求正在安庆围攻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火速派兵去保护自己。可当时的安庆之战,关系到镇压太平天国的大局,这个时候离开安庆,不是明摆着功亏一篑嘛。而且,曾国藩这个时候早就看出来了,对洋人这一仗,必败无疑。就算是派兵,也无济于事。但是作为臣子,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跟皇上讨价还价呢?想了半天,曾国藩决定采纳李鸿章的建议,用一个“拖”字来解决问题。他一面等待北京城被洋人攻占,那时也就不用湘军北上了,一面请求朝廷,让他亲自带兵进京。同时,曾国藩又给曾国荃写了一封信,请他做一个预案,如果带兵北上,曾国荃准备从自己的部队里抽调哪些人。当然曾国藩知道,带兵北上只是小概率事件,这样做,只是以防万一。没想到曾国荃一接到这封信,就慌神了,生怕围了那么久的安庆城丢了,自己之前的功劳也就打了水漂。所以他赶紧给大哥回了一封信,一面坚决反对勤王,一面还说皇帝不会用人,如果皇帝死在承德,恭亲王当了皇帝,说不定更是好事。可想而知,如果这封信流传出去,不但曾国荃这一辈的政治前途完了,他们曾氏一族人的性命,恐怕都得赔上了。

所以曾国藩赶紧把信烧掉,又立马写了一封家书,狠狠地教训了曾国荃一顿,劝他遇事要多听取意见,为人要谨慎、低调,不要过于自信。但是谁都知道,曾国荃的傲气和燥气,哪里是曾国藩的一封家书,就可以打消的。比如,当时人们都知道,在湘军当中,曾国藩最难指挥的将领,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这位亲弟弟。兄弟之间的一次重要争执,正是发生在曾国荃去不去上海,镇压太平天国这件事上。

当时湘军正准备进军南京,曾国藩安排曾国荃担任主攻。但是这个南京城呢太大,而且是太平天国的首都,肯定很难一下子攻下来,所以曾国藩让弟弟先回老家,招兵买马。就在这个时候,太平军却突然进攻上海,上海的士绅们赶紧组织代表团去安庆,找曾国藩求援。当时这些上海商人有得是钱,只要能赶走太平军,别的什么都好说。这对于经常为军饷发愁的曾国藩来说,真是太有诱惑力了,他马上答应派人救援。

一开始,他想把这个差事交给曾国荃。在曾国藩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上海钱多,打仗不苦,到了那里,立功机会更多。况且,当时曾国荃已经当上了布政使,如果再在上海立功,就可以做江苏巡抚。大哥为小弟考虑得这样周全,不料小弟却毫不领情。曾国藩催促了他好多次,他不回复。于是曾国藩只好另选他人了。

让曾国荃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种态度,恰好成就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李鸿章。李鸿章当时已经在曾国藩手下,做文案秘书多年,正苦于没有机会独立发展。这个时候,李鸿章主动请战,态度坚决。虽然当时从资历上看,让他担当主帅,稍稍有点勉强,但是既然别人都不积极,曾国藩也就顺水推舟,让李鸿章建立了淮军,前往上海发展。

事后证明,进攻上海是一个难得的建立功名的机会。李鸿章在上海不仅发了财,还拿到了大量西方先进武器,不久又升了官,地位上一下子就超过了曾国荃。更重要的是,在上海,他有机会和西方人密切接触,迅速了解了世界局势,为自己以后开启洋务运动打下了基础。回过头来再看错失了良机的曾国荃,在推掉了上海之行后,他还自以为得计。但是后来攻打南京兵源不足,足足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辛,才攻下南京,所得功名,不过与李鸿章相等,而一生事业的基础,却已经完全不同。

表面上看,曾国荃是错在一念之差,其实,和胸怀大志的李鸿章比起来,曾国荃明显地目光短浅,急于求成。他一生只会使笨劲,用蛮力,视野不够广阔,这就决定了他的人生格局,和曾国藩、李鸿章这类晚清重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本文作者:马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