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出尔反尔,推倒自己亲自为魏征撰写的墓碑野史趣闻
李承乾谋反这事让李世民越想越后怕,越想越觉得魏征结党,魏征死后还给他这么好的待遇,真是辜负我对他的厚爱啊!再想到另一个人杜正伦,李世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杜正伦此时已经被贬,出事前,他担任太子左庶子,辅佐李承乾,因为泄露过李世民交代他的话,先贬谷州刺史,后又贬交州都督,不久,太子谋反案爆发,有人说李承乾曾让侯君集送金带给杜正伦,听说此事后,李世民干脆将杜正伦免官流放。
李世民
然而,不巧的是,杜正伦飞是魏征推荐的人才,而且还不止推荐过一次。早在十七年前的贞观元年,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在魏征心目中,杜正伦才高八斗,是占今难遇的人才。贞观中,他又一次推荐杜正伦,说他能当宰相。除了举荐不当,还有一件事让李世民不高兴的事,魏征生前有过多次进谏,而他把自己说的话记录下来,交给起居郎褚遂良,如此一来,那些对话肯定会原原本本地出史书中。若干年后,人们读书肯定会称赞魏征是个多谋、犯颜敢谏的良臣;李世民形象便没有魏征那样光辉了,人们在肯定他善于纳谏的同时,也会对他的执政能力。道德水准提出质疑
魏征
如果李世民没有过错、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魏征哪有机会劝凍,魏征每劝谏一次,就意味着李世民做错了一次,无形之中,披露了唐太宗许多不足之处。李世民这个人很擅长印象管理,很在意史书中的个人形象,如今魏征这么做,不是给他拖后腿吗?
贞观六年,魏征对李世民说,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李世民听完就问了怎么忠臣和良臣还有区别,魏征说差别太大了,良辰能使自己获得美名,让君主得到荣耀的号称。忠诚会使自己遭受杀身之祸,君主也陷于大恶之名,国家败亡而自己独享美誉。就此而言,终成量程,相差甚远,如今回想起十年前的那番话,敢情魏征给自己买了个地雷,他把劝谏语录交给褚遂良,留个底,如果哪天李世民恼怒成羞,实在忍受不了魏征的忠言推出去斩了,千百年后,人们就会这么想,原来李世民并非真的虚心纳谏。
李世民心想,一开始容忍魏征只是作秀或权宜之计,随着时间推移,狐狸尾巴终究暴露,最终他举起屠刀,残忍杀害了忠诚为真,相反,若李世民对魏征善始善终,千秋之后便是一对良辰民主,世人眼中的模范君臣。现在侯君集被,杜正伦落马,李世民愈发怀魏征是他们的同伙,但怀疑终究是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只是把墓碑推倒泄愤,如果魏征坐实了谋反,那肯定得发掘坟墓,开棺毁尸,挫骨扬灰,就像后来徐敬业谋反后,朝廷对待李勣墓的做法。
本文作者:纠结的命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