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顺治帝的陵墓没有被盗?野史趣闻

2018-11-02 10:07:06

顺治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也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六岁登基,顺治十八年(1661年)驾崩,在位18年。他死后葬于孝陵。顺治帝的陵墓是清东陵里的首陵,是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墓,孝陵出现后,其他陵寝才陆续出现。顺治帝的孝陵占地面积最大,是清王朝所有陵寝中规模最大的。但是孝陵是清东陵所有陵寝中唯一没有被盗过的陵墓。而中国古代皇帝陵墓几乎是没有不被盗的,比如秦始皇陵墓,李世民墓,武则天墓等等,尽管经过精心设计,甚至设置机关,但都被盗过。何况顺治帝的孝陵比清东陵其他陵寝的规模都大。为什么清东陵内只有顺治帝的陵墓没有被盗?这其中有什么玄机吗?

顺治帝 像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顺治帝的孝陵。

顺治帝生前就选好了自己的陵地,就在清东陵内,坐落于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境内。清东陵是大清国入关后修建的第一座陵墓群,位于北京东北约130公里处的昌瑞山脚下,大小单体古建筑500多座,陵园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整的古代帝王墓群之一。

顺治帝的孝陵,坐北朝南,由数十座形式各异的、大小不一的单体建筑构成,这些单体建筑都是通过长达十余里的神路连接起来的。以孝陵为中心,其他陵寝依次分列两侧。孝陵的建筑规制由南向北的顺序是:石牌坊、神路、下马碑、班房、具服殿(也叫更衣殿)、大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五孔拱桥、小碑楼、神厨库、朝房、值班房、隆恩门、燎门、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

清东陵 图

了解了顺治帝的孝陵的大致情况,再来说说为什么没有被盗。难道顺治帝的孝陵地宫里面没有随葬的珠宝玉器吗?

据有人猜测,顺治帝的墓没有被盗,是因为这么一句引人瞩目的话,那就是“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难道这句话真就是原因之一?

这句话是顺治帝的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文上的其中一句。意思是说,顺治帝临死时留下遗嘱:他的陵墓不做豪华装饰,也不藏珍宝。因此,有民间猜测,孝陵地宫没有葬顺治帝的骨灰,只有顺治帝的一把扇子和一双鞋子。但经过考证,孝陵地宫确实葬有顺治帝的骨灰,而且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的骨灰。那么难道盗墓者们是真的信了这句话了,才没有盗顺治帝的墓的吗?这也有可能。

但后来据明确记载,当初在顺治帝丧礼仪式中举行的,“小丟纸”、“大丟纸 ”时,就焚烧掉了很多珍宝。按常理推测,既然焚烧那么多珍宝,那么地宫里面陪葬有一些不被烧毁的珍宝,也是有可能的。而且,孝陵未建成前,在东陵西侧陪葬黄花山下建成有埋葬着顺治帝皇子的王爷陵。在孝陵建成后,又建了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两者的身份都低于顺治帝,这些陵墓被盗后,都证明陵墓里都随葬了很多珍宝和贵重物品。

再者,据东陵的管理机构通过社会调查,确信孝陵地宫内有陪葬品。何况还有明确记载,地宫中有顺治帝后等三人的香册、宝香和三人的宝宫。虽然物品较少,但也还算是古董,更何况三人的宝宫很有可能是黄金制作的。这样的话,那价值可不菲了。

那既然孝陵地宫里可能有珍宝,那究竟为什么没有被盗呢?

综合所有因素,主要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是“皇考遗命”起到了心理作用。顺治帝的神功圣德碑文上记载,孝陵不藏珍宝。既然是一言九鼎的皇帝说的,那么应该就可以防止盗窃。第二,空穴之说,虽然顺治帝24岁就死了,但是在民间流传顺治帝为了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出家当了和尚,而孝陵只是一个衣冠冢,并无皇帝骨灰葬入,所以也就没有必要陪葬珍宝。第三,“生辰吉祥”的保佑。孝陵的神圣功德碑文上,把顺治帝的出生描写的很神奇,称顺治帝是神人送来的圣主,神圣不可侵犯。第四,火化,盗墓者认为,地宫里面没有棺椁,也就不会在棺椁里装满珍宝,顶多就是三个骨灰坛子,不会有其他陪葬物品。第五,地宫异常坚固。第六,民兵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清陵的保护极为重视,组织民兵进行重点保护。

多情江山 顺治帝 剧照

简单地说,就是清朝皇帝心理战术运用的好。首先是“不藏金玉”这句话起了心理作用。其次是,人们也相信满族“火化”旧俗,认定孝陵埋葬的只有骨灰坛子,所以埋葬其他珍宝的可能性极小,使得孝陵前期没有被盗。而后期,则赶上了好年代,遇上了新中国的文物保护时期。所以,至今顺治帝还能安静地沉睡在地宫内。

本文作者:新鲜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