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宋哲宗赵煦,聪明睿知年少有为野史趣闻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积贫积弱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论。但宋朝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从宋朝以后中国就在也没有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过领先的交涉.而在宋哲宗赵煦时期确是宋朝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那么这位年轻皇帝又在他在位时期做出了哪些举措呢?
宋哲宗赵煦是北宋第七位皇帝,他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岁。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宋哲宗赵煦生于熙宁九年阴历十二月初七,哲宗登基时,只有10岁,由高太皇太后执政。高太皇太后执政后,任用保守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凡熙宁以来政事弗便者,次第罢之”。司马光上台后,不顾一切尽罢新法王安石变法,“举而仰听于太皇太后”,宋哲宗对此感到不满。
宋哲宗自幼早慧,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背诵7卷《论语》,字也写得很漂亮,颇得父亲神宗的喜爱。宋神宗去世的时候,哲宗才九岁,当时辽朝派 使者前来吊唁。宰相蔡确想着两国人民的服侍面貌都有所不同,担心宋哲宗会害怕,于是暗中向宋哲宗说明情况。哪知道当时宋哲宗听后,直接说:”辽朝使者是人吗?“蔡确 愣了一下,哲宗又接着说道:”既然都是人我怕什么!“小小年纪,足见其气度。
元祐八年,高太皇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
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正月十二病逝于汴京。关于哲宗的死,有人说并非是因感冒伤寒,而是纵欲过度而死。
宋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进一步激化,埋下了北宋灭亡的祸患。宋哲宗的悲剧,在于他的理想与他的实际能力距离太大,他更多地像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理论上有许多想法,但在实际运用上却缺少变通和从权的能力,难以处理诸种复杂矛盾和关系。
宣仁高太后对宋哲宗从策立之初,到临终嘱托,都可以说是相当费尽心机,宋哲宗年少多病,而高太后却严令太医不得医治。所以哲宗因这种过分的“呵护”而感到窒息和束缚,所以高太后一死,宋哲宗便要急不可待地改弦易辙,去实行他所崇敬的父皇宋神宗的变法之政策。宋哲宗虽仰慕其父的敢作敢为,但由于高太后的后手,其事业心和实绩,其理想和现实能力,真的反差太大,陷入悲剧而不能自拔。 宋哲宗虽然少有大志,但寿命不长,年仅25岁就病逝了,是北宋寿命最短的皇帝。由于没有留下子嗣,所以由哲宗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
宋哲宗在北宋算是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进一步激化,埋下了北宋灭亡的祸患。宋哲宗的悲剧,在于他的理想与他的实际能力距离太大,他更多地像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理论上有许多想法,但在实际运用上却缺少变通和从权的能力,难以处理诸种复杂矛盾和关系。
宋哲宗也是一位悲剧性的皇帝,他的悲剧性从他九岁登基就已经注定了。和所有幼年登基的皇帝一样,因为年幼从而失去了执政的权利。当时的国家政权都掌握在垂帘听政的高太 后手中,朝臣们往往忽略了年幼的皇帝,而直接向太后回禀。不仅如此,宋哲宗长大之后,到了亲政的年龄后,高太后仍然没有还政于他,一直到高太后去世,国家大权才回到哲宗手中。种种的压抑也助长了宋哲宗的逆反心理,一个渴望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在打压下逐渐失去了自信心和积极性,也与以后的执政措施和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患。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本文作者:笨水牛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