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历史人文,记载汉朝多少灿烂往事野史趣闻

2018-11-02 07:00:57

文/月望东山

据《汉书》记载,西域的位置,在匈奴领地的西边,乌孙国的南面。南北有两座大山,即昆仑山和天山。中间流敞着塔里木河,东西宽约六千里,南北长约一千里。西域的东边靠近汉朝,汉朝以玉门关,阳关为边关;西域的西面以葱岭为界,南面的昆仑山向东可以抵达金城郡,与汉朝的南山,即祁连山相连。

流经西域的大河有两条水源补充:一条来源于葱岭,一条来源于于阗。于阗在昆仑山的脚下,它的水源向北流,与葱岭流出的河水相汇,再向东注入蒲昌海。

蒲昌海有一个名字,叫盐泽,就是现在的罗布泊。盐泽距离玉门关,阳关三里余里,湖面广阔,达三百余里。湖水长年不流动,无论冬夏,不增不减。因为有地下水源补充,所以有人认为,此湖之水在地下潜行,向南通过积石山,流出后即成了中国的黄河。

在当时,汉朝进出西域,往往是从玉门关和阳关。而从玉门关和阳关进出西域,只有两条通道。从鄯善走,靠近昆仑山的北面,沿着塔里木河水向西行,抵达莎车,此为南道;南道再向西翻越葱岭,即抵达大月氏,安息国。从车师国前王庭顺着天山,沿着塔里木河向西行,抵达疏勒,为北道。北道向西翻越葱岭,即可抵达大宛国,康居国,奄蔡国。

西域诸国大多数属于土居民族,建有城郭农田,兼畜牧,风俗与匈奴和乌孙迥然有别。在中原政府还没有介入这块地盘之时,西域诸国几乎都受匈奴管辖。匈奴王甚至在西域设置僮仆都尉,管理西域,同时还向西域各国征收赋税,掠夺财产。

中原政府真正介入西域之地,始于汉朝汉武帝。从张骞起,汉朝开始凿通西域。后来,骠骑将军霍去病攻占匈奴西部右地,迫使浑邪王,休屠王投降,在匈奴游牧的西部故地,从令居县向西,设置了酒泉郡。后来,汉朝不断迁徙百姓实边,借此开辟疆域,又设置了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加上此前的酒泉郡,总共有四郡。

汉朝开设玉门关和阳关后,汉武帝汉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征讨大宛国后,西域诸国惊恐万状,于是纷纷前来长安进贡,请求保护。

此后,汉朝开始认真经营西域,修建许多亭障,在轮台等地还安排了屯田戍边的士卒,约有几百人,同时设置屯田校尉。而管理西域的屯田将军,同时为出使西域的使者,并提供沿途必需的物品供养。

在宣帝时代,汉朝派出卫司马管理鄯善以西的西域诸国。汉朝打败姑师国后,将姑师国分为车师前国与车师后国。当时汉朝只能控制天山南道,还不能完全控制天山北道,后来,坐立不安的匈奴日逐王背叛单于,率部众投降汉朝,管护鄯善以西的使节郑吉前往迎接日逐王。此后,汉朝正式控制了天山北道。

这一年,是公元前59年。

后来,宣帝封前往长安的日逐王为归德侯,封郑吉为安远侯,并派郑吉同时管护天山南道与北道,官职为都护。从此,汉朝开始西域都护,郑吉为首任都护,在西域设置都护府。

随着汉朝设置了都护符,匈奴设置以管理西域的僮仆都尉此后不复存在了,而匈奴的势力也日渐削弱,最后发展到不敢靠近西域。

汉朝就此完全控制西域,遂在西域大力屯田,在莎车等国都有汉朝的屯田部队驻扎,屯田校尉此后也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都护府负责监督乌孙,康居等国家动静,一旦发现他们有轻举妄动行为,立即向长安报告,能安抚的就安抚,不能安抚的就武力坚决打击。

西域都护在乌垒城设置府衙,距离阳关两千七百三十八里,因为此地土壤肥沃,处于西域中部,因此汉朝将西域都护府设置在此地。

在元帝时代,汉朝又在西域设置了戍已校尉,并在车师前国王庭屯田。当时,曾有一支一千七百多人的匈奴部队前来西域都护投降,汉朝就因地置宜,安置了归降的匈奴人。

此后,匈奴开始向汉朝称臣,西域各国继而完全臣服于汉朝。西域的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已完全被汉朝掌控!

本文作者:月望看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