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去世之后,慈禧太后为何选择4岁的光绪继位?野史趣闻
公元1875年,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去世。至于死因至今扑朔迷离,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死于梅毒。这一点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后,慈禧太后力排众议,决定拥立还不到4岁的载湉继位。载湉这个小孩是谁呢?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光绪皇帝。那么,当年慈禧为何要选择光绪继位呢?
一、同治皇帝太不争气,这谁也没有办法
不得不说,清朝后期的几位皇帝都短命,真是奇哉怪也。公元1861年,在位才11年的咸丰皇帝去世。咸丰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是慈禧生的载淳。所以在咸丰皇帝去世之后,只有6岁的载淳继位,年号为同治。6岁的娃娃当然无法治理国家,因此咸丰皇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八大臣辅政和两宫太后监察的模式。咸丰皇帝是为了两大方面相互制约,以防止一家独大。但是慈安、慈禧这两位太后却勾结恭亲王奕䜣发动了政变,最终八大臣辅政的模式被打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模式形成。我们接着说那位同治皇帝,这位年轻的皇帝真是不争气。有两位太后撑着,自己也没有把皇帝做好。最后开始四处寻花问柳,结果染上了梅毒。当时的医疗水平对这种病束手无策,公元1875年,19岁的同治皇帝咽气了。
认真的说,同治皇帝的去世对慈禧的打击非常大,那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国不可一日无君,同治皇帝即将去世时,清廷贵族们就已经开始商议接班人的问题。这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首先同治皇帝没有儿子。既然没有儿子,那就考虑兄终弟及吧,问题是同治皇帝也没有兄弟,他老爹咸丰皇帝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换句话说,咸丰这一脉绝了。既然咸丰一脉已经无人能够继位,那就这能从道光皇帝(同治皇帝的爷爷)的其他儿子中挑选继承人。当时呼声最高的是溥伦,溥伦是谁呢?溥伦是道光皇帝的重孙子,按配份还是同治皇帝的侄子。可他是清廷的长房长孙,因此呼声最高。对于这样的结果,慈禧太后很不满意,因为如果溥伦继位,就意味着慈禧失去了权力。
二、慈禧太后选择了自己的侄子继位
慈禧太后掌握实权之后,建立了自己庞大的集团。但如果溥伦继位,那问题就来了。安照清廷的规矩,太后有资格垂帘听政,但是太皇太后没有。请注意,溥伦比同治皇帝低了一辈,如果溥伦继位,慈禧就会升级为太皇太后。从名义上是升级了,可丧失了实际权力,这是慈禧无论如何不能答应的。所以说,慈禧必须找到合适的人选进行反制。最后慈禧想到了一个绝佳的人选,那就是载湉。载湉是咸丰弟弟的儿子,这不是最主要的。载湉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换句话说,慈禧是载湉的婶子+姨母。而且载湉是载字辈,慈禧完全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就这样,在多达29名贵族参加的大会议中,慈禧力排众议,决定拥立不到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这也算是兄终弟及。
公元1875年,不到4岁的光绪皇帝继位。光绪继位之后,慈禧对光绪的管理非常严格。慈禧强迫光绪喊自己为“亲爸爸,”而且不准光绪与亲生父母见面。光绪皇帝在成长的过程中叛逆心非常重,这甚至影响到了政务的决策。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也是一个神人,这位老爷子满腹经纶,但却是一个老愤青,而且是那种食古不化的老愤青。在翁同龢的影响下,光绪皇帝的教育偏离了方向。在甲午战争期间,光绪皇帝抱着当年康熙皇帝留下的兵书,遥控指挥清军作战。在那段时间里,翁同龢也没有闲着。翁同龢暗示自己的门生故吏,不要给北洋水师一点援助。因为在翁同龢看来,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私产。关于光绪皇帝和翁同龢的事情还很多,这些我们以后再讲述。
本文作者:芮芮谈美食(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