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同治 造福于民破难题野史趣闻

自2011年到2015年,阜阳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86亿元,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92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6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30立方米逐年下降至62.8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由36.4%逐年上升至63.6%;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建成饮水安全工程325处,解决了37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书记于勇多次就水务工作强调,阜阳未来发展最稀缺的资源、最大的制约、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水,各级要切实增强水的危机感、责任感,牢固树立基数意识,最大程度争取用水权,加快地表水厂建设,多用地表水、涵养地下水、治理污染水、节约使用水、保障三生水(生产、生活、生态),大力实施五水同治,从源头上破解用水难题。
五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水同治的治水方针,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地表水厂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成效显著、节约使用水实现历史性突破、民生水利项目扎实推进……为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加强
阜阳地处淮河中上游,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复杂,是典型的水旱灾害多发地区。特别是颍上、阜南、临泉沿淮三县,低洼地比较多,相对薄弱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不过,随着一批重点水利建设工程的陆续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于地表水的调蓄能力也正日益提高。
唐家林是颍上县木岗孜排灌站负责人,在基层排灌站工作30多年,他见证了重点水利工程如何一步步改善平原洼地灌溉排涝条件。“木岗孜站1966年建成时,排涝面积只有38.73平方公里,遇到大暴雨,周边大片洼地都要积水。”唐家林告诉记者,去年夏季,总投资3400多万元的木岗孜新站建成,装机容量2500kW/5台,排涝面积达到58.2平方公里,彻底解决了周边4.7万亩耕地50年来的排涝问题。现在,新站主要负责排涝,老站主要负责灌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于地表水的调蓄能力越来越强,之前没人愿意种的低洼地全都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木岗孜新站只是阜阳加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的一个缩影。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阜阳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86亿元,完成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24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主体工程、大中型涵闸除险加固、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等工程建设任务,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应急工程等项目均得到快速推进。全市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92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6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特别是2013年以来实施的水网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对地表水综合利用能力,为全面落实“多用地表水”的治水思路奠定了基础。
地表水厂建设稳步推进
去年9月,南照淮河取水项目净水厂制水工艺主体工程沉淀池和滤池开工建设,标志着南照淮河取水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南照淮河取水项目是阜阳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有效遏制地面沉降,确保阜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的一项重要地表水厂项目。”市供水总公司总工程师李振刚告诉记者,阜阳多年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6.9亿立方米,中深层地下水资源量每年安全开采量约为2.93亿立方米。2015年,全市地下水开采量为8.93亿立方米,约占全市总供水量的52.5%。其中,阜城和各县市城区及农村饮用水几乎全部使用地下水,导致了地下水涵养能力不足。
与地下水资源紧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阜阳多年地表水资源量为19.87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10.138亿立方米。为充分利用地表水,阜阳从2013年开始实施包括南照淮河取水项目在内的9个地表水厂建设项目,预计新增供水量100万立方米每天,能满足新增179.5万人或支撑新增259.8亿元GDP的用水需求。地表水厂工程项目建成后,阜阳将逐步以地表水替代地下水供水,预计每年可减少中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约1.7亿立方米,届时将推动阜城供水形成以淮河水源为主,茨淮新河为辅的“双河”供水新格局。
污染水治理成效显著
“污水处理厂开始运转了,以后污水就不会直接排放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将越来越好。”这是去年11月19日,记者在刚投入使用不久的泉北污水处理厂采访时,附近居民王国彬如是说。
长期以来,泉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一直没有专门的管道把污水输送到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周边居民生产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接排入老泉河,对水环境和自然生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随着泉北污水处理厂一期及配套管网的投入使用,颍泉区污水处理设施的空白得以填补。”市排水公司负责人陈飞燕告诉记者,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的改善。近年来,阜阳高度重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建成颍东、颍南两个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超过144公里,日均污水处理能力在13万吨左右。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污水排放量的增多,目前阜城日均污水排放量已超过13万吨,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已迫在眉睫。为此,阜阳于2014年初启动了日处理污水20万吨的颍州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污水6万吨的泉北污水处理厂项目。
在泉北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后的第二个月,一期投资2.4亿元的颍州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营,来自市开发区、颍州经济开发区、阜合现代产业园区、汽贸物流园四大园区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均通过污水管网进入颍州污水处理厂,经过细菌微生物反应和沉淀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最终流入颍河。
“颍州污水处理厂和颍泉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以后,阜城的污水处理能力较几年前提升了一倍,曾经困绕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陈飞燕告诉记者,放眼全市,截至目前已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10座,设计日处理能力达33万吨,涵盖阜阳城区及所辖4县1市。
节约使用水取得历史性突破
今年52岁的张友军是金种子集团酿酒分公司的一名工人,在制酒一车间工作的20多年,他见证了企业贯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决心和取得的成效。
“以前,我们对蒸馏过程中产生的酒蒸汽主要使用地下水进行冷却,一个制酒车间一天就要消耗几十吨水。”张友军告诉记者,2013年,企业投入1000多万元引进了风冷设备,制酒车间的用水量大幅下降,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
“2013年以来,企业不仅把新鲜水取水总量从原来的每年21.7万立方米压缩到现在的每年18万立方米,万元产值耗水量也从当初的0.714吨降到了现在的0.562吨。”金种子集团生产科负责人吴亮告诉记者,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之前,单是上缴水资源管理费一项,企业每年就要拿出50多万元。2013年引进国际先进节水设备的灌装中心建成后,这项费用下降到15万元左右。
“现在,阜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30立方米逐年下降至62.8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也由5年前的36.4%逐年上升至63.6%。”市水资源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阜阳全面规范取用水大户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计量安装、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建设等方面管理工作,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取用水监测系统建设,目前已完成72家省控、市控在线监控系统的建设任务。截至2015年底,阜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4%,基本做到了增产不增水;供水水源利用比调控到44%中深层地下水、20%浅层地下水和36%地表水,水资源环境全面改善,节约使用水取得历史性突破。
民生水利项目有效保障三生水
今年55岁的孔玉珍是颍泉区闻集镇滑集村村民,在搬离老宅之前,她就使用当地2005年安装的自来水。2012年,她在沿路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楼房,迫切需要安装自来水。
“以前的水厂只够2000多人用,我一直盼着新水厂早日建成,一家人都能喝上放心的自来水。”孔玉珍告诉记者,去年滑集水厂开始建设的时候,工人租了她家的房子当宿舍,水厂建成后,她家第一户接通了自来水。
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20亿元,建成饮水安全工程325处,解决了37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民生水利惠及更多群众。与此同时,阜阳还把创新水利管理模式作为改革的重点,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取得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管并重、农业生产用水有效供应的理想效果。
以颍泉区闻集镇为例,去年5月份,该镇通过竞拍,把辖区内的大中沟、河道全部交给了千盛水利设施维护管理公司管理,并且发放了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维护管理责任书。一年多来,该公司每周巡视大中沟、河流两次,把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当地水利站,区水务局每季度对管护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实现了辖区内主要水利设施的有效管理和正常使用。
在保障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用水方面,阜阳通过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大力实施湿地保护。目前,颍上迪沟国家湿地公园、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颍州西湖国家湿地公园陆续获国家林业局审批,阜南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界首两湾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颍泉泉水湾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正在加快建设,基本实现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处湿地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网络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阜阳日报 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徐高升 王林洪 吴彪 杨三军)
(责编:关飞、张磊)
本文作者:人民网安徽站(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