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说:你以为我想害死韩信?还不是他自己作死的?我也想活啊野史趣闻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这个问题很多大家都有过论述,还是从那段为人熟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说起吧。当年一个钻流氓裤裆的韩信被萧何举荐给刘邦!开始汉王并未重用韩信,韩信也郁闷竟然当了逃兵!当时汉王军营每天都有逃兵可是萧何都是不管不问!唯独知道韩信逃跑后,二话没说骑快马月夜去追,也为后世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后来萧何以性命担保举荐韩信为大将军,我记得当时萧何举荐文章上用一句国士无双来评价韩信!萧何对韩信也真是慧眼识珠,当上大将军的韩信也没有让萧何失望!一路平诸侯败霸王,硬生生替刘邦打下了大半江山!
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离不开几个好帮手,刘邦也不例外,他能战胜项羽逐鹿中原,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同样离不开功劳最大的三大名将:萧何、张良和韩信,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但是最后这三个人的结局却各不相同。韩信因谋反的罪名被杀,萧何明哲保身,张良功成身退。张良和萧何的结局算是完美,为什么只有韩信惨死?萧何为何要密谋杀韩信?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但不受重用。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韩信也一样,拥有雄才伟略,希望投靠明主一展拳脚。所以他选择了刘邦,谁知依然不被重用,本想一走了之,却被萧何及时挽留,并封为大将军,韩信正式登上了楚汉战争的舞台。之后韩信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充分证明了自己,立下了赫赫战功。
只可惜韩信遇到的是刘邦,韩信出生在刘邦建立汉朝的那个年代。刘邦只是在利用韩信,张良、萧何看在眼里,却也只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他们从一开始都不可能为了韩信把自家性命搭进去。
“飞鸟尽,狡兔死,走狗烹”,张良是个十分识时务的人,他把形式看的很清,也十分了解刘邦夫妇的德行。韩信是萧何和吕后一定要杀的,搞不好还有刘邦的意思在里面,如果然阻止,很可能会给自己招来杀生之祸。张良是刘邦的第一谋士,他能看不清这些东西吗?
而且韩信和萧何,终究是舍不得这些荣华富贵。特别是韩信,不仅贪恋权势还情商很低,当着刘邦的面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做臣子的这也未免太实诚了。
韩信出生卑贱,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可能后来也有点自负了。他要的是别人的认可,要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而这个思想高于“忠”字。他可以为了施展才华去到项羽的帐下,也会因为项羽不识自己,而转投项羽的对头刘邦,韩信心中的“利”多过“义”和“忠”。
韩信能有今天的成就,他第一个感激的不是刘邦,而是萧何。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没能看清萧何的真面目,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然这不是萧何一个人所能掌控的,他的背后还有一个吕后,而刘邦却是最关键所在。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多疑,刘邦也不例外。
刘邦高坐庙堂之上,众人山呼万岁,看似权倾天下,但他又何尝不知这天下哪是他刘邦一人的天下?如果皇帝真是富有四海,权倾朝野,哪为何他竭尽全力的想换太子而不能呢?不管是装神弄鬼的张良,还是战战兢兢的萧何,更还有蠢蠢欲动的吕后……明明白白的告诉刘邦:这天下,不是你刘老三自己的天下!虽然你高居朝堂,虽然你贵为九五!
是,天下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这是一种平衡,是政治角力的平衡,是势力碰撞的平衡,是阴阳互制的平衡,是用无数人鲜血和头颅换来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是庙堂之上衣冠楚楚的达官贵人们利益调配规则,更是庇护天下生灵陷入战火纷飞而万劫不复的核心力量。
任何试图或有能力破坏这种规则的人,轻则身首异处,重则家族尽诛!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刘汉如此、李唐如此、赵宋如此、朱明更是如此!
可悲,声名赫赫的战神韩信,具备了这种破坏平衡的能力,不仅有不赏之功、欺主之势,更有压主之智!看似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对刘邦的不利,实则是对那种神秘的平衡的挑衅,刘邦怎能容他?吕后怎能容他?以张良、萧何、陈平等人为代表的功勋集团怎能容他!
汉朝建立后刘邦分封了异姓王以后,觉得异姓王权力太大,就费尽心机夺回异姓王手中的权利。异姓王反叛谋反逃跑等等诸多事件以后,异姓王已经不再刘邦觉得他们是自己的威胁,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异姓王的权力一小,顿时,丞相的权力太大就明显的突出了起来。萧何看到刘邦有把刀指向自己的可能,为了自保,也为了附和吕后和刘邦!萧何献计将韩信骗进宫中用幔布遮住门和窗户用竹刀杀了一代人杰韩信!(为什么遮住门窗用竹刀,因为刘邦曾承诺过韩信三不杀 一君不杀二天不杀三铁不杀)韩信死后据说萧何也经常心神不定,常常梦中惊醒!后来为了不被刘邦除掉竟然采用了自我诬陷的策略,才保住一命!最后也落了个惨淡收场!这也许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吧!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惟“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惟“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先人奉为“兵仙”、“战神”。
但是,他终极却被诱杀而死,其缘由有四点:
来由一,上级怕他、疑他。刘邦关于韩信,既服气他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干,又恐惧他拥兵自重,变节本人。刘邦能完成霸业,三分之二是他的功绩,功高盖主。
来由二,好友害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对韩信可谓是良知。萧何评价韩信是“国士无双”。但是最初萧何与吕后设想捕杀了韩信。说到底,萧何对韩信的留才是为刘邦着想的,从根柢里是为了忠于刘邦的。萧何把韩信当东西罢了。以是,对好友一定要知根知底,不克不及尽信。韩信是他力荐的人,为避嫌。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千古美谈,也成为了萧何的心病。当时大家都没意识到韩信的军事才能,是萧何力排众议,硬将无尺寸之功的韩信推荐给刘邦,并要刘邦拜他为将军,应该说,韩信成功与否,萧何担了很大风险。满汉朝的人都知道韩信是萧何推荐的,关系铁。所以,当听说韩信涉嫌造反时,萧何首先要亮明观点,澄清自己。出计谋杀,是最好的证明。萧何在刘邦与韩信间只能二选一。同上,萧何明白的很,论军事,刘邦不如韩信。可论政治,韩信不如刘邦。这种关头,他只能二选一,所以要杀韩信保刘邦。刘邦已经起了杀心,不论韩信反不反,都要被杀。刘邦要的是心安。而如果韩信真的反了,刚刚建立的汉朝又将起杀戳,所以,为大局稳定,只能牺牲韩信。
来由三,不听忠告。昔时韩信据齐,握有重兵,他的谋士蒯通劝他“反汉与楚(指项羽)和,三分全国王之”,韩信却以为“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以乡(向)利倍(背)义乎?”事先假如反了,史书当重写。以是,上级的劝说偶然要认真吸取。
来由四, 居功自傲。“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早在楚汉和平最生死关头时,韩信就逼刘邦封他为齐王。
本文作者:烟灰扒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