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到底是谁,又非谁所杀,最后因谁而死,看你不知道的伯仁野史趣闻
有句话咱们应该都经常听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的意思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纳闷的是,伯仁是谁,哪朝哪代何等身份。又为什么这句话如此盛行,带着疑惑来看这篇文章,带你认识“我”是谁,认识伯仁是谁,中间发生的什么事,伯仁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伯仁之生

周伯仁
周顗也就是本文章里所说的伯仁,出生在西晋,也就269的某一天,伯仁出生了,幸福的他降落在了将门府邸,身为将门子弟的他,并没有子从父业的意思,从小便读圣贤书,意欲成为一代名士。在西晋那个时期,世上盛行士气之风,也就盛产名士。果不其然的是,伯仁按部就班的成为当时的名士。

幼年伯仁,犹如文星下凡般,步步惊人,世人皆称其不凡。其中有所夸大,虽有些许实说,但是实则不然,伯仁虽才气非凡,但在西晋时期,盛行举荐,朝堂多被贵族子弟所霸占,而出生贵族的伯仁,应该也是如此,从小便被些许故意吹捧之人,给抬高了上去。

流民交战
虽然没有说的那么有才,但是也并非庸才。年纪轻轻的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由于早年名气很大,此人又心性坦率,爱结交朋友。实干的品质让他,接连高升。但是他确实不适合从军,初任将军的伯仁,惨遭流民伏击,最终惨败而逃。这个过程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回到了朝堂做官了。
伯仁之死
伯仁回到京都以后,皇上也不让他到别的地方去上任,只是在身边安排职务。这要是换个朝代,换个人物,可能就立即处死了。刚刚上任就出现这种问题,要不是他出身比较好,德性比较被大家认可,皇帝怕杀了会让人误会。再者说当时崇尚士气,对于他们这些用嘴和笔吃饭的,一般不好得罪。
回到京城就任的他,每天喝的大醉,成天的被人告,总之就是从这调到那,然后接着喝。可以认为是从小没有受过挫折的他,在上次赴任遭遇不爽,而一蹶不振吧。如果这样说的话,伯仁这个人,也算不得品性兼优。
虽喜爱喝酒,但无伤大雅,在西晋这个追崇古人风气的朝代,这种人比比皆是。朝代的风气,也决定了伯仁此人的心性,品德高尚。不过就是心直口快,但不与人为恶,也就是有一说一,是一位大忠臣,被很多人认可。因为上述这些,所以伯仁死了——因为喝酒吐槽,然后救人于水火。

西晋王敦之乱,举兵造反,直逼皇城。这时有人劝皇上将其满门抄斩,以示皇威。然后是伯仁上奏皇帝,救下了王导之众。其中王导便是,我不杀伯仁中的“我”。其实过程是这样的,王导求伯仁救他全家,证明他们没有参与王敦的谋反。谁知道喝醉了的伯仁,开玩笑的跟人说“贼子杀了,换来官做”。也就是这句话,让王导认为伯仁没有救他。
王敦引兵入城,王氏立马从阶下囚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土皇帝,王敦问王导周伯仁如何处置,连着问了三次,王导不知伯仁救他之情,所以未曾搭话。再加上伯仁死忠,指着王敦鼻子骂逆臣贼子,接下来不用说了,伯仁被杀了。事后王导整理前朝奏折时,发现伯仁为王氏求情的奏折,忽然明白伯仁之死与己有关,便痛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本文作者:月下老先生(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