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之一,倾其家产保护国宝却无偿捐献国家野史趣闻

2018-11-01 15:09:35

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那一年,也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建立的那一年。百度百科列举这一年出生的名人有: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康生、陈诚、汤恩伯、毛人凤、朱自清、郑振铎、许广平······但即便是无所不知的百度,仍然漏掉了一个不逊于以上任何人的大人物,他就是张伯驹。

张伯驹这个名字真的不够响亮。他是个什么人,他都干了什么,为什么在我眼中他能与诸多伟人并列?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为了让大家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张伯驹其人,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些评价:

国学大师启功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国画大师刘海粟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的章伯钧在看到张伯驹的诗集后,一声叹息:“不论中国文学如何发展,都不会再有张伯驹!”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说:“阅读张伯驹,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周汝昌曾下过这样的论断:“以词人之词论,应以南唐后主李煜为首,以张伯驹为殿。此后,很难再产生真正的词人之词了。”

经济学家千家驹说:“我参加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辞上无一例外地写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

如此之高的评价,愈发让人对张伯驹产生兴趣。与其介绍这位袁世凯的表侄是如何成为近代历史上与袁克文、张学良、溥侗(一说为卢永祥之子卢小嘉,一说为张謇之子孝若)一起并称民国四公子的,倒不如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件大事挑出来仔细讲讲。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中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张伯驹无偿捐献国宝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一生所藏文物精华,大多归于故宫博物院收藏。故宫博物院共计收藏有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1952年,张伯驹夫妇把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唐伯虎的《四美图》连同几幅清代山水画轴捐给了故宫博物院。1956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商量后,将所藏的陆机《平复帖》(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杜牧《张好好诗》、范仲淹《道服赞》、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等珍贵文物八件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在此前,张伯驹还通过统战部徐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上阳台帖》转呈毛主席,毛主席收到此帖后,观赏数日,十分爱惜。1958年,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李白《上阳台帖》

杜牧《张好好诗帖》

黄庭坚《诸上座帖》

唐伯虎《王蜀宫妓图》,又名《四美图》

张伯驹与《平复帖》

在张伯驹的诸多藏品中,最具影响力的则是陆机的《平复帖》。《平复帖》是西晋大文学家陆机问候自己病中友人的书札,因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而得名,距今已有近1700年。

《平复帖》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2011年4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之一为陆机章草书《平复帖》。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原《文史参考》杂志)独家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平复帖》为镇国之书法:其见证了汉字流变。

《平复帖》在乾隆年间流入清朝内府,后来被乾隆皇帝赐给了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书帖又到了朝廷重臣恭亲王奕䜣的手里。上世纪30年代,张伯驹于打听到《平复帖》在奕䜣之孙、著名画家溥心畬手里。几经中间人斡旋,20万大洋的天价仍然让他无力承担(民国初期,鲁迅在北师大学做教授时月薪是300大洋,20万大洋相当于他七年的工资)。

1936年,让张伯驹担心的事发生了,溥心畬旧藏唐代韩干《照夜白图》经古董商人流失海外,张伯驹十分惋惜。又请张大千(在画界溥心畬与张大千齐名,有南张北溥之称)做说客,从中间说和,表示愿以6万大洋购买《平复帖》,但仍未如愿。1937年年底,张伯驹在火车上与著名藏书家傅增湘相遇,从他口中得知,溥心畲母亲过世,需款正急,可以借机购得《平复帖》。但张伯驹忧虑,现正遇溥心畬母丧,重提相求之事,有乘人之危之嫌。后来,傅增湘斡旋促成了此事。几日之后,傅增湘把《平复帖》抱来了。“心畲要价4万,不用抵押,一次卖断较为简便。”张伯驹立即先付2万大洋。

陆机《平复帖》

虽说张伯驹出身世家,但此时父亲张镇芳已经去世四年,张伯驹虽是盐业银行的常务董事,但对银行的事从来不闻不问,能拿得出来的钱并不多,为了凑足余下的2万大洋,他将妻子潘素的首饰都变卖了。《平复帖》来之不易,在收藏后,张伯驹把自己的书房改成为“平复堂”。

张伯驹与《游春图》

日本宣布投降后,溥仪带到东北的书画文物比较集中地在市场上出现,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穆蟠忱、马霁川等人最早奔赴东北,以合股的方式收购到不少字画精品,其中就有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展子虔是北齐至隋间的大画家,《游春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画上并没有展子虔的签名,之所以被认为是展子虔的画作,是因为宋徽宗赵佶的题字。

对如此珍贵的书画,张伯驹认为应由故宫博物院收藏为宜,但当时故宫财务困难,院长马衡说:“故宫博物院经费困难,难以周转。”张伯驹则说:“院方经费困难,伯驹愿代为周转。”接着他开始并请墨宝斋的马保山从中周旋,希望购买《游春图》,最终,几经斡旋以二百两黄金(金条二十条)谈定。但二百两黄金对刚返回北平不久的张伯驹来说,已是力不从心。表面上家大业大,但十几年里,他手里的钱几乎都买了古书古画,万贯家财已经散尽。在购买《游春图》前,张伯驹刚刚收藏了范仲淹的《道服赞》,《道服赞》是范仲淹为友人所制道服撰写的赞文,也是范仲淹唯一传世手迹,张伯驹一见此帖便爱不释手。最终,张伯驹变卖部分家产又加以举债,以110两黄金从收藏家靳伯声处购得此帖。(《道服赞》与《游春图》一起刚刚从战后的东北流回北平)。

隋 展子虔《游春图》

范仲淹《道服赞》

为了买下《游春图》,手头拮据的张伯驹决意卖掉自己位于东城弓弦胡同占地15亩的宅院。这宅院据传原为清朝大太监李莲英所有,是张伯驹最喜爱的居处。宅院最终卖给了辅仁大学,再加上卖掉夫人的首饰,张伯驹凑齐了二百两黄金。

据一些资料记载,《游春图》最后的成交价格为黄金一百七十两。这其中也有一些小故事。当年张伯驹凑得黄金后,按照约定的时间办理手续,但黄金鉴定师对金条进行成色鉴别时,发现金条成色太差,只有足金130多两,少了70两。最后,张伯驹答应补齐,并由马保山担保。至此,《游春图》才最终为张伯驹所购得。后经几次补交,待补足到170两黄金时,已经是1949年初。此时北平已和平解放,正是新、旧社会交替,余下的30多两黄金也就不了了之了。

当代山水画家、国画理论家关瑞之回忆:1980年夏,他陪同张伯驹、关松房、启功、魏龙骧等老人同游颐和园时,一位领导问关松房、张伯驹两位老人:当今很多名人都在考虑建博物馆、灌唱片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传世,你们是不是也有考虑?张伯驹回答:“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不用操心了”。张伯驹的回答也令在场的所有人肃然起敬。1982年2月26日,张伯驹病逝于北京。倾其私产保护国宝字画,一代名士张伯驹无私的风骨让人感慨万千。

张伯驹与夫人潘素

本文作者:鹓雏先生如是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