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与北魏王朝野史趣闻
(文/萨堡儿 原创)
云冈石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首分别题为“敕勒川“与“木兰诗”的诗歌是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文学名篇,但未必有多少人知道,这两首名篇生动反映的是北魏时代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故事。
塞北草原
在山西大同,这个曾经的北魏都城,我们虽然看不到那个时代的城墙遗址,但当我们来到闻名天下的云冈石窟,耳畔似乎回荡着北魏鲜卑人扬鞭催马,驰骋原野的人吼马啸。
公元五世纪,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拓跋部通过连续征战扩张,击败其他部落,取得政权,并在平城(今“大同”)建立都城,时称“北魏”。 北魏是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阶段,北魏皇帝从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焘)至孝文帝(拓跋宏),演出了波澜起伏的英雄诗篇。尤其孝文帝(拓跋宏)是个值得歌颂的杰出人物。可惜我们之前的普通教科书,大都以汉族为本,对少数民族政权关注较少,尤其孝文帝对中国的贡献,提及寥寥。
鲜卑人征战
为了防止母后干政,从道武帝起,实行了子贵母死的制度。孝文帝作为太子出生后不久,他的生母李贵人即被赏赐而死。孝文帝从小是被汉族血统的祖母冯太后带大,对汉族文明目染耳濡,充满敬仰。
孝文帝画像
孝文帝登基后,深知本民族无文字,缺文化的不足。如果要从游牧时代转向农耕时代,需要制度创新及一系列的改革。
笔者规纳他最重要的几项人生成就如下:
(1)制定农业均田纳税制度
(2)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字,逐步推行全面汉化
(3)停止灭佛,把佛教作为国教,为了弘扬佛教,持续开掘云冈石窟,并在洛阳新掘龙门石窟。这些艺术石刻作品,代表着当时世界上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东方艺术对世界艺术宝库的巨大贡献
(4)迁都洛阳,使得北魏的北方界线与中原腹地连成一片,为隋唐时代的大中国一统江山,奠定了广袤的疆土条件及汉民族包容外方种族,血融于水的宽广胸怀。
云冈石窟
孝文帝为了推行汉化,不惜镇压了以太子元恂为首的反汉化判乱。 已获得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主动汉化,据我所知,唯独鲜卑一家。西夏党项人是被元人灭绝,其它如契丹,女真都是随着时间推移自然汉化。鲜卑族的汉化成为隋唐胡汉文化交融的前奏。
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像
今天虽然在五十六个民族里我们找不到鲜卑族了,但鲜卑族的汉化无疑获得了汉族百姓的高度认可。这从木兰从军的故事里就可以体会到。木兰参军,就是参加北魏的军队,抵抗北方柔然人的侵略。中原汉族百姓积极参军,抗击柔然军队,完全是保家卫国的责任使然。
木兰从军创意图
在大同云冈石窟,当我看到第20号窟,那个巨大的带有明显高鼻深目的西域脸廓,但面容及嘴角透露出孝文帝那种自信与坚忍不拔气质,不由地对北魏那段久违的历史肃然起敬。在第6号窟,罕见的二佛对坐造型,不正是对冯太后临朝辅政孝文帝的讴歌吗?
母子对坐像
2015年,我曾经游览洛阳龙门石窟。对比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人物造像大都是眼眶深邃,鼻梁高挺,更加凸显西域或北方民族的面庞特征。龙门石窟继承了云冈石窟的石雕造像艺术精华,同时愈加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鲜卑人从大同出发,从游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走向更加文明的社会。
今天,是大同历史上难得的暖冬一天。在城西二十公里的武周山上,我凝视着云冈石窟里那一尊尊气度非凡,壮观无比的巨大石雕佛像,不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北魏孝文帝,隋唐的历史将会如何改写?
云冈石窟外的界河
(写于2016年2月12日)
*作者自注: 萨堡儿,杭州人。工科大学毕业,从事制造业,爱好阅读及旅行。业余主持“萨尔茨堡”头条号及公众号(Salzburg60)。
本文作者:萨尔茨堡(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