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戎服威武用于检阅军队野史趣闻
本文作者黄强
再好的铠甲,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将领指挥,采用优良的战术,那么也会被对手打败。明代曾经是强大的帝国,政治的腐败,吏制的腐败,使得它的军队失去战斗力。赫赫有名的戚家军曾经让倭寇闻风丧胆,却败在腐败的大明王朝体制上。明代末年,抗击清兵袁崇焕,崇祯二年(1629)大败清太宗统帅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却又被皇太极施了离间计,让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杀了,自毁江山,最终让满清举兵打入紫禁城。
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凭藉祖传的“十三副铠甲”起家。满族的八旗制度,靠军功发家,他们最初也是马上民族,擅长马上搏斗,对于铠甲自然重视。
【图4-238,乾隆皇帝大阅盔甲】
《清会典图》将清代的铠甲分为12种,即皇帝大阅盔甲,皇帝随侍盔甲,亲王(郡王)盔甲,贝勒、贝子、固伦额驸盔甲,领侍卫大臣、内大臣、公侯伯子男爵、和硕额驸、镇国等将军、八旗等都统、总督、提督、巡抚、总兵等盔甲,骁骑参领、郡君额驸、副将等盔甲,前锋参领、侍卫等盔甲,武状元盔甲,前锋校、护军校等盔甲,前锋、护军等盔甲,护军校、骁骑校等盔甲,锁子甲。
【图4-239,顺治皇帝锁子锦盔甲】
从质地和功能,清代铠甲可分为三类:铁叶甲、绵甲和锁子甲。按照制作工艺,《清会典》将清代的铠甲分为明甲、暗甲、铁甲和绵甲等几种。前三种属于带甲片的铠甲,多指锁子甲,即铁甲;后一种则是布面甲,不用甲片,以棉絮为里,即采用缝制厚实的布质纤维层,表面缀有甲泡,以此阻挡弓矢的。明甲与暗甲其实都是铁甲,甲片露于表面的称明甲,甲片缀于里面、中间的称暗甲,也就是元、明时期流行的布面甲。明甲、暗甲为帝王贵臣、高级将帅使用,甲面描龙绣凤,制作精美。绵甲为上衣下裳式,系一般职官士兵的军戎服,制作比较简陋。锁子甲则为禁军侍卫的军戎之服。
清代铠甲形制为上衣下裳制,分为多个部位,上身的称甲衣(无领对襟式,分为两种,有袖与无袖),上衣左右保护肩部的称护肩,护肩下面保护腋部的称护腋,保护手臂的称甲袖(下级军官与士兵没有甲袖),保护腿部的称甲裳。甲衣前胸有护心镜,腹部有前裆,腰部左侧衣衩处有左裆。
【图4-240,清代随侍胄】
清代的盔甲重新命名为胄,也就是头盔,有革有铁,分为遮眉、舞擎、护领等部位。胄则分为职官胄、随侍胄、兵卒胄三种。职官胄是将帅所用,胄帽顶部的管柱用于插貂尾等饰品,总督、巡抚、提督插貂尾,总兵、副将插獭尾,参将插朱牦。随侍胄是皇帝随从侍卫所用,形制像官帽,顶部饰红纬,结顶处镶嵌珠,有顿项而无护领,帽体用铁皮或皮革制成。兵卒胄系低级军官与兵士所用,以铁为胄架,胄体则由皮革制成,顶部饰红缨。穿盔甲时,腰间挂撒袋,用于装弓矢。
清代中期,沉重的铠甲不受欢迎,绵甲大行其道,受到将士们的青睐。铠甲中后期多为绵甲,以缎布为面,因此颜色较多。早期的八旗以红、白、橘黄、蓝为基本色,配上相互错开的四色镶边,组成八旗服色,并根据服色确定旗名。八旗的铠甲颜色也各不相同,正黄旗通身黄色,镶黄旗黄地红边,正白旗通身白色,镶白旗白地红边,正红旗通身红色,镶红旗红地白边,正蓝旗通身蓝色,镶蓝旗蓝地红边。武官九品暗甲、绵甲上还用彩线绣一蟒云、莲花灯图案,胄的顿项和护领则随衣甲或用石青色,胄顶髹黑漆。
清代皇帝也有军戎之服,如乾隆征战铠甲、乾隆金银珠云龙纹甲胄、乾隆锁子锦金叶盔甲等。锁子锦金叶盔甲采用上衣下裳式,明黄缎人字纹织金锁子锦冕,牛皮盔,髹黑漆,漆面饰金璎珞,金狮头和梵文,上衣前胸悬一圆形护心镜。
从工艺生产上说,清代的甲胄已经非常完备,坚固耐用,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盔甲再坚固也抵挡不住船坚炮礼的轰击,面对西方列强,面对经过明治维新已由弱变强的小日本,中国军队也无法与他们抗衡。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强军舰的北洋水师,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域(今辽宁省东港市)一战,一败涂地,最后北洋水师被日本侵略军堵在刘公岛,威海卫海军基地失陷,北洋水师全军覆灭。陆地上的中国军队,面对人数远远少于自己的外国军队,不战自败,丢盔弃甲。打仗靠军队,靠武器,但是更靠人。没有将领的智慧,将领们不怕死的精神,善于打仗的智谋,再先进的武器也会无英雄用武之地。铠甲用来保护将士身体,目的是杀敌,但是军队腐败了,军人没有了斗志,再好的铠甲也失去了意义。
说明:本文系头条签约作者黄强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授权联系微信:njjinxiushufang
黄强,字不息。以服饰史研究著称,兼治置业经济史、民国史、南京地方史、金瓶梅等。出版中国第一本内衣史专著、第一本置业经济史专著。已出版《南京历代服饰》《消失的南京旧景》《另一只眼看金瓶梅》等著作14本。
本文作者:黄强黄不息(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