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曾为帝师,满门忠烈野史趣闻
所谓关宁锦防线,是指由山海关——宁远——锦州组成的防御体系。该防线全长四百余里,深入后金区域,沿线均有明朝堡垒、据点,极为坚固。

该防线主要是为了防止女真入侵的,由孙承宗奠基,袁崇焕组织建成的,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大败后金军后,开始着力构筑关宁锦防线,这条防线相当稳固,大概就是三个点练成一条防线,之间互相给与援助,直到明朝灭亡了该防线也没有攻破。
一些网友认为,只是当年明月捧红孙承宗了,关宁锦防线劳民伤财始作俑者孙承宗修建宁锦防线、扩兵练兵导致军费大涨,使明朝经济陷入崩溃边缘,最终使明朝坠入无底泥潭无法自拨。也有些历史学者表明,有史料说,明末唯一能救辽东局势的是王在晋,虽然无法灭掉后金,但是至少保证大明财政不会崩溃,王在晋的策略是固守山海关,从历史来看无疑非常正确,满清至明朝灭亡都未能进入山海关。
但更多主流史学界认为:修筑关宁锦防线,拒满人于关外,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孙承宗可称得上明末超一流的战略家。

孙承宗,相貌奇伟,胡须张开像戟一样,声音浑厚。孙承宗曾在朝廷官员的家中,做家庭教师.后来,因雇主升任大同巡抚,孙承宗做为家庭教师随行。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孙承宗在边境教书时,对军事有着浓厚兴趣。喜欢和边关老兵和低级军官交谈,询问一些关于边关防务的问题,慢慢的对边关的军务有所了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充当日讲官。
天启元年(1621年),孙承宗官升少詹事。同年,后金进攻辽东,沈阳、辽阳先后被攻陷,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天启二年(1622),清兵攻打广宁,王化贞弃城而逃,熊廷弼也败退关内,御史方震孺奏请熹宗朱由校以孙承宗代替崔景荣为兵部尚书,朝中大臣也认为孙承宗知晓兵事,熹宗只好启用孙承宗掌管兵部。孙承宗上书:“武将领兵,文官练兵;武将指挥作战,文官指挥调遣;武将防守边疆,幕僚全是文官;将帅领兵在外,却问朝廷攻守之法。这是当前军事的最大弊病。”
辽东经略王在晋确定在八里铺筑城,并上报朝廷。此举遭到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筑城“非策”,极力劝阻,并写信给首辅叶向高,申诉己意。由于情况不明,叶向高难以断定可否。孙承宗遂提出前往实地考察,再作决断。当他抵达山海关后他问王在晋,新城是调旧城人防守吗?王在晋称要另增兵马。孙承宗说,这意味着8里内有8万部队。新城守得住,要旧城何用?要是守不住,4万新兵逃到旧城,是放进来还是闭关任由敌人宰割?孙承宗采用袁崇焕的建议,并亲自镇守关门。而后明熹宗在孙承宗的建议下罢免了王在晋的辽东经略之职。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孙承宗于是自请为督师。孙承宗上任后,招募辽人编制成军队,加固宁远城,拯救难民,制定军事编制,建造营房,训练火器装备,处理军需物资,修筑炮台,采伐树木等。与觉华岛互为掎角,敌人攻宁远,觉华岛可出击,绕敌后背打击。孙承宗主动要求担任守辽统帅,统领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的军事。
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修复,关外的守备器械也已建造完毕,孙承宗上书请求发军饷二十四万,这样就可以大举进攻后金了。朱由校听信了谗言不就是给钱,孙承宗无奈,因此没有出征。
孙承宗坐镇辽东的四年,在这样相对安定的大背景下,按照战功来衡量,似乎孙承宗有些碌碌无为。然而,在这四年里,他前后修复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垒,招练兵马十一万,建立十二个车营、五个水营、两个火器营,八个前锋后劲营,制造打仗用的装备有几百万,开疆扩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顷,年收入十五万。从这一方面足以肯定孙承宗之功劳。
然而魏忠贤企图扩张权利,见到孙承宗功劳非常高,寻机陷害孙承宗。后孙承宗请求辞官,朱由校只好同意孙承宗辞官。
天启六年(1626年),高第上任后,将两百里守兵全部撤回,退守山海关。毫无疑问,下令撤关的高第,最终成为千古历史罪人。在大明都已经放弃了宁远城,只有袁崇焕不肯撤出宁远城,与满桂、祖大寿等将清军击退,取得宁远大捷。而袁崇焕得到崇祯信任统领辽东军务,因为斩杀毛文龙,使清军再无后顾之忧,绕过山海关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回师京城不久就被下狱。祖大寿闻讯后兵变。孙承宗危难中重新出山,此后,孙承宗调度有方,北京城、山海关的危局全被化解,被占领的城市也被收复。皇帝朱由检于是加封孙承宗为太傅,再赐蟒服、金币等,子孙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朝中大臣责怪孙承宗修复旧城导致失败,丧师辱国。最终,孙承宗称病请求辞职被批准,还剥夺了他的官职和世代荫封,在家闲居7年。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大举进攻,十一月,进攻高阳。这正是孙承宗的故乡,当看到清军到来时,孙承宗没有慌张,他召集全家上下四十余口,找到了所有可以当做武器的用具,带着家人,上了城墙。孙承宗不沾任何优势,但就是在极端劣势下,孙承宗依然固守,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人,也要把城门牢牢守住。
他们说,杨家一门七狼八虎满门忠烈千秋之后威名广传。可那只存在于吟游诗人的口中和笔下。孙承宗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一家百余口在城破之后全部殉国。这个76岁高龄的老人,毅然举起驱除鞑奴的反抗大旗,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重披盔甲。在这个帝国的余晖中,再次添上了浓厚的一笔,血色!慷慨悲歌响彻燕赵,人格气节辉映中华
本文作者:赤明延康(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