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还记左公柳,前人栽树后人凉野史趣闻
本文导读
1885年9月5日——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去世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年少不得志
1832年(道光十二年),左宗棠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科场失意,左宗棠未能沿着“正途”入仕,但他由此更加潜心经世之学,其志向和才干也得到了包括贺氏兄弟在内的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崇。 同年,左宗棠与周诒端成婚。
26岁那年开始,放弃参加科举考试,开始潜心学问,并开始在岳父家里教书育人,不在去参加科举考试。广读陶家藏书,经营柳庄,钻研农学、舆地,编成《朴存阁农书》

四十岁开始崭露头角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建议大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1866年(同治五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时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1862年(同治元年),在陕西的回民趁太平天国和捻军进入陕西的机会发动叛乱。其初期的主要首领有赫明堂、马生彦、马振和、白彦虎等。同时在宁夏也爆发了大面积的回民暴动,其主要首领有马兆元和马化龙。由于捻军、回军以及当地汉族起义军的活动,陕甘局势几近糜烂,而总督杨岳斌不能有效控制局势。这种情况下,清廷于1866年9月谕令左宗棠前赴陕甘。

帝国最后的鹰派
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乘阿古柏侵占新疆之机,派兵侵占了伊犁,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但当时沙俄因克里米亚战争,比较虚弱,其驻华公使不得不在照会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时说些外交辞令,称占领伊犁是为了“安定边疆秩序”,“只因回乱未靖,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服之后,当即交还”。但不料清军果真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被落了口实。左宗棠借此强调俄方有归还许诺在先,所以要先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伊犁问题。
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曾纪泽与俄方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较之《里瓦几亚条约》,中国虽赔款增加,并仍割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之领土,但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在领事等问题上也收回一些利权。次日左宗棠抵京。他对这一条约态度复杂,一面说“界务无损”、“商务亦尚相安” ,对曾纪泽也赞扬道:“劼刚此行,于时局大有裨益,中外倾心,差强人意也。” 然而,他一年多后致信刘锦棠时又说:“伊犁仅得一块荒土,各逆相芘以安,不料和议如此结局,言之腐心!”
1882年(光绪八年),沙俄正式交还伊犁,左宗棠第五次向清朝政府奏请新疆建省,提出乘新疆收复伊始和西征大军未撤之威,不失时机地建省设县。这样顺应民心,有利于百废待举,恢复元气,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左宗棠恳切陈词说服了清朝政府,同意着手在新疆建省。经过筹划,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省正式建立。
1885年(光绪十一年)3月,黑旗军、恪靖定边军等在镇南关得胜,夺取了谅山。清政府“乘胜即收”,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军,与法国议和。左宗棠不满,上《密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折》,但没能改变清廷的方针。同时,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攻击“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道刘璈,使他们失去兵权。 左宗棠上书朝廷为属下鸣冤叫屈,并称病求退。
1885年(光绪十一年)7月29日,病重的左宗棠连上两折,其一请求专设海防大臣,其二请求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不久,清廷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台湾设省也终于实现。

左公柳
十尺齐松万里山
连云攒簇乱峰间
应同笛里迎亭柳
齐唱春风度玉关
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
左宗棠一生为国呕心沥血,最后在福州病故,享年七十三岁。他在临终口授遗折时先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又说:“而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
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入祀京师的昭忠祠、贤良祠,并建专祠於湖南及他所立功的诸省。
,并建专祠於湖南及他所立功的诸省。
本文作者:拾方(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