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孝子庐墓处碑野史趣闻
正面中间大字:
大清孝子庐墓处
正面右侧文字:
邑庠生、乡饮大宾刁讳鸿举,字鸣瑞,庐墓三年,各宪台旌奖,应载邑乘,以维风化。
正面碑左侧文字:
赐进士、皇太子讲官、翰林院侍讲、眷弟魏希徵立
康熙四十一年岁在壬午初夏吉旦
背面中间大字:
庐墓孝子
右侧小字:
孝子刁讳鸿举,字鸣瑞,邑庠生
上部文字:
康熙四十一年
左侧小字:
里人魏希徵
注释:
大清孝子:指孝子刁鸿举,以至孝闻名,清光绪《郓城县志》有记。
庐墓:指在先人坟前建房守墓。孔子去世后,众弟子为其守墓三年,子贡则在孔子墓前守墓六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在孔子墓西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此碑指孝子刁鸿举在父母坟前守墓三年。
庠生:指在公办学校读书的学生。读书完毕,并未取得功名者,一般也称其为庠生。
乡饮大宾:乡饮酒礼原来是古代大夫向诸侯推举贤人的一种仪式,后来沿袭下来便成了地方上表示尚德行、敬贤老的一种排场。不过,被推举为乡饮宾介的都是年高德劭的人,县官要敬酒的,所以也算是一种荣誉。
宪台:古代属吏尊称长官为“宪”,对知府以上官员尊称为“宪台或总宪”。
邑乘:邑,本地,此处指郓城县。乘,历史。邑乘,就是本县的史志。
魏希徵:魏希徵(1646-1715), 字子相,号山翁,郓城县人,清朝前期大臣。十二岁入庠为生员,二十岁中解元,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第二甲第一名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讲、充东宫日讲官、顺天大主考。参加了《平定方略》、《明史》等书的纂修。
古碑价值分析:
此碑立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现立于潘渡镇刁林村,自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系重要的历史文物。
1、此碑的至要,在于表彰孝子。自古至今,孝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郓城与全国一样,历史都有树立的孝老典型,刁鸿举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位,他的事迹,不仅见于此碑,而且入县志。通过此碑,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旌表孝道之一斑。
2、立碑者为清代翰林院学士、雍正皇帝的老师魏希徵。这样一位有身份地位、有功名业绩的大人物所行之事,自然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资源。至今没有见到魏翰林留下的其他遗物,这块碑便是带有魏翰林体温稀有珍宝。碑既然为他所立,碑上的文字,应当由他书写。想来,有翰林爷在,其他人谁还敢班门弄斧?

大清孝子庐墓处碑正面

刁孝子庐墓处碑背面
本文作者:黄河漫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