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水落花后人怜野史趣闻
王铎十贴
.
学狂希羽客,引笑佐溪毛;
幽影皆为像,前滩响暮涛。
——(明)王铎
.
1
雨下着……
恐惧,在恐怖中被传递
赤脚的人丢弃了鞋子
亡国的人卸下耻辱
.
2
1645年的雨是一场噩梦
而梦醒后
一切变得分外悲凉
山水瘦身
竹子耷拉着脑袋
连手也立不起颤抖的笔
.
3
顶戴花翎
多么滑稽,像小丑
如今,就戴在头上
你厌恶自己
朝堂里的自己
跪着的自己
犬儒借身苟且偷生,挤进一个词
.
4
临帖,就是静心
就是坠身于小宇宙
不管太白的桀骜和杜甫的忧
.
5
你蜕下影子
一张皮
一张人皮不是自我的
它烙满了禁忌和咒语
.
6
伶人落泪
吴歌变缓,哽咽
是一杯浊酒,滴进黎明的阵痛中
.
7
天不设牢
人心自囚
法书里全是影子,成千上万的影子
钟繇、王羲之……
.
8
孤鸿在墨迹中哀
瘦莲几支,干枯在池塘
.
9
好古
就是在墨汁中一动不动地飞
就是在狂草中“恨古人不见我。”
你飞不动
一千个翅膀不敌一张弓
.
10
贰臣
是一张封条
让时间刺配丹青?
辱在内心
割情?断欲?
人世,无牵绊矣
.
2014.11.23
《悲情王铎的两幅肖像》
1645年5月15日,也就是“扬州十日”后的整整一个月,当杀气腾腾的多铎带着他的八旗军趾高气扬进入南京时,在道路旁淋漓小雨中跪迎的,除了南明王朝礼部尚书钱谦益外,还有一个神情恍惚、须发全无的老者,这个老者便是大学士王觉斯,也许是由于恐惧,害怕南京再造屠城,也许是还没有从“假太子之案”的梦魇里完全脱离出来,总之,作为南明最高的官员,在他率众屈膝降清的一霎那,他已为自己的人生撒上了一抹宿命的阴影。
自古到近,中国人都特别讲究气节,尤其是对那些文人雅士来说,更为重要,所谓“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就是气节最典型的标准,而以此推之,王铎降清之举,实在不是大丈夫所为,尤其是和“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的黄道周相比,更是渺小如蝼蚁,其背上千古骂名,也算是罪有应得。然而,人性的复杂远非我们能想象,也正是由于王铎有了这样的人生境遇,才让他在降清之后,凸显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复杂心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他除了一心向艺,将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诉诸笔墨外,还能做些什么?
“技术”主义者
在书法界很少人谈技术,就像在诗歌圈里一样,似乎谈技术是很丢人的事情,然而笔者却不这样认为,只要认同书法还是一门艺术,我们就不能不谈技术,技术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艺术”二字中的“术”,“术”的原意是城中的道路,延伸出来也就是经验、手法的意思,一个写字的人,不谈怎么去写字,不和别人去交流写字的经验,又怎么能称得上艺术家呢?
王铎显然能称得上艺术家,而且是大的艺术家。他对技术的关注,在历代书法家中可谓是首屈一指。
在1647年,也就是王铎降清后的第二年,他虽然还身居满清的高官,但在道义上的“侏儒”形象已在朝野内外确立,作为一个饱学儒家思想的大学士来说,他深知“忠、孝、节、义”为做人之根本,他苟且偷生在内心所承受的生命之痛,可以说是无以言表的。“衰颜百事倦,自待意何言。冷冷阶中草,萋萋河上园。秋风老马啮,夜月卧龙魂。”(王铎《拟山园选集,诗集》)从这些诗句中,你就能看到一个56岁的老者,在当时的凄凉心境,以及对万事的麻木倦怠,也正是在这一年,在萧瑟的心境下,王铎用奇崛狂放的笔调,书写了两幅很精彩的草书长卷,内容是杜甫记录安史之乱流离生活的诗作,与其说写杜甫,倒不如说是借题抒怀,此时的王铎,孤苦一人,飘零如落花,家人在在战乱流离中相继亡故,使他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
“烟花身未老,丘壑道弥荣。百感中原事,魂魄向夜生。”(《赠张抱一》其三)理想的破灭,精神的绝望,声名的狼藉,这些形而上的痛苦,几乎让王铎孱弱的心灵在现实中无法找到栖息地,他高蹈的儒家灵魂,除了能被内心深处的艺术之梦唤醒外,一切都形如枯槁了,在惶恐和悔恨中如何了度残生?
唯有艺术是求渡的船。
至真、至善、至美是一切艺术的本源,一个在道义上破碎的灵魂是如何做自我修复和调养的?只有近乎宗教式的虔诚和全身心的皈依,才能忘却外面的世界,达到“沉心驱智,割情断欲……饮食梦寐之”的境界。
中国书法自“二王”之后,可谓是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深受“二王”书风的影响,而真正把书法艺术推至到“技术”层面的非王铎莫属。众所周之,王铎的书法,无一点火灶气,笔笔平实,飘逸却扎实厚重,连牵丝映带都如铁似玉,线条转折处如锦如锻,美不可言,所谓“软金”是耶,其节奏不疾不徐,宛如流水行云。而这一切,都与他高超的技艺有关。
书法作品,说到底是点、线、面的艺术,如何对这三个基本元素的把控,可能是每个书家自己的事情,而点、线、面的构成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人的审美虽然会跟着文化变迁而变异,但其艺术本质是不变的,如何洞察艺术本源,探究出艺术的“原型”,可能是每个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事情。
王铎早年就深得魏晋之风度,等31岁进士及第后,更是对书法情有独钟,其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几乎达到了“细微”的地步。他不但在结构和字法上洞彻古人之机理,而且在用墨上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临摹上的“如灯取影,不失毫发”,除了是崇古尚古的思想作用外,更多的是他对技术的把控和掌握。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辑•述书下》中曾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已。”董其昌则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而王铎独创的“涨墨”法,可谓是前无古人。在中国画中有墨分五彩之说,利用墨之浓、淡、干、湿可以使画面产生处千丝万缕的变化,呈现出无穷的韵味。王铎显然在中国画中悟到用墨之道,并大胆的用到书法创作中,进而增强了书法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所以说他的作品的冲击力是他巧妙用墨的功劳。如《行书奉龚孝升文卷》是一幅典型的“涨墨”佳作,王铎利用墨的枯润、浓淡的大反差,使作品产生了动荡与跳跃,一下子让本来静态的汉字活了起来,让方寸之间,尽显江河汹涌浩荡之势。
自我矛盾的“革新者”
王铎说自己保守,在书法上力追晋人阴柔的情致和韵味,与其说是一种违心之语,倒不如说是一种命定的姿态,何以这样说呢?原因有三:
其一,王铎崇古是出于精神的“崇古”,即对魏晋风韵的精神的中肯,也就是说不仅要推崇二王的用笔、形体结构,更重要的是继承其如何在传统基础上开宗立派的创造精神。如果不是高标这种创造精神,王羲之开魏晋风流典雅蕴藉书风又是从何而来?王羲之在汉魏张芝、钟繇、二卫书法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同于汉魏草、行、楷书的新的书体样式。从而创立了妍媚新奇的今草。从此,人们由师法钟、张转而趋从王羲之书法,这是东晋时期新的书法潮流。今之视昔,王羲之若一味的摹拟古人,何以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书圣?
其实,一个人的作品往往就是他内心美学观念的外在表现,也是他世界观的体现,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像一套僵硬的模具一样,千百年来在人性深处一直拷贝着知识分子的身行,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体现——中庸之道,不但成为了政治伦理的标准,而且还沦为了艺术审美的规范,政治层面上,中庸之道的确维持人际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但在艺术层面上,却压抑了人的个性和活力,从而导致循规蹈矩的模式和机械的重复和模仿。而在明清之际,禅宗思想的流行,泰州学派的崛起等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使得思想是比较自由,艺术也是比较发达的。王铎身在其中,自然会受到影响,从王铎的《拟山园选集》卷八十二《文丹》之中,就能读出他桀骜不驯,在矛盾中叛逆的一面,表现在书法上自然就有了“文要胆。文无胆,动即拘促,不能开人不敢开之口。笔无锋锷,无阵势,无纵横,其文窄不大,单而不耸。”
其二,这是王铎的“羲献情结”在内心的作怪。一方面王铎一直认为“二王”是自己的先祖,从他临摹作品上的落款“临吾家逸少贴”和“吾家献之”,便可略窥一斑。另一方面,就书法传承方面,自东晋以后,直至明朝中叶以前,对于书法之风格、神韵、体势,书家们尽管在书法实践上走着各自追求的“形”和“神”的道路,但有一个存在于几乎所有书家的共同心理,即“魏晋风韵”永远是他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终极理想。追求“魏晋风韵”滥觞于南朝,南朝宋人虞和《论述表》中的“(汉魏)钟(钟繇)、张(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对“二王”的推崇不仅来自于民间的书家,而且还来自南朝的各代的帝王,并且都以王书风范为评论准绳,由此而助成一时风气,等到了唐代,李世民作为帝王,又亲自为王羲之作传,从而将其推向了书法第一人的顶峰,等到了宋代,虽然出现了“尚意”书风,但对“魏晋风韵”的认同是显而易见的,米芾在《论草书帖》曾云:“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甚至其书斋也起名曰“宝晋斋”。而到了明代,虽然书风上与“魏晋风韵”有所背离,但基本上还是徘徊在传统的路子上,比如,大书法家董其昌,他虽然受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但实际上他还在雅、秀、巧、简的艺术道路上散步,但他还是比较推崇王羲之的《兰亭序》,“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王铎作为一个李立宗开派的大家,他对传统的继承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传统,何来创新和革新?
其三,这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说到底传统是积淀也是包袱,自唐代以后,书坛一直弥漫着“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足贵也”的阴柔之风,至明代中后期,反对二王书风的声音越来越强烈,随即,书坛荡漾起了一股媚俗之气,一些个性张扬等而下之的作品大行其道,也正是基于这种态势的蔓延,以及对这种风气的抵制,王铎提出了崇古和尚古,尽管他的书法早已沿着个性张扬的管道,溢出了“魏晋风韵”母体。
王铎在《草书杜甫诗卷》跋尾中曾写道:“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辩之,勿忽。”又说,“吾学书之四十年,破有所从来,必有深相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王铎小视张旭、怀素,他认为自己的草书与不入晋法的唐草有着本质区别,事实上,王铎在降清以后,其书风更加恣意张扬,摇曳多姿的字势章法,早已打破了魏晋书风的典雅婉转。而随着中国民间建筑格局的变化,厅堂悬挂字画之势传遍大江南北,也为八尺丈二的大幅作品的流行打下了基础,从王羲之尺牍手札小幅的雅致,到王铎八尺丈二大幅的恣意,其实是一个从局部美感到整体审美转变的过程,这种视觉审美的转换,是一种审美趣味由和谐到冲突的变移。因此,无怪乎被“正道”者视为“野道”,而正是这被称为“野道”的书风,才使他最终完成了在书法艺术创造上,突破前人的“革新”,才有了后人对他“五百年来无此君”(启功语)的推誉。
纵观王铎一生,其悲情可谓是时代所迫,其书法成就,除了对艺术有着不懈的追求和探索的精神外,还在于他的心性和悟性,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永远都是一条崎岖的小路,但每个时代都会有到达者。
王铎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个。
.
(诗、文 / 简单)
.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出处]
.
本文作者:诗歌派(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