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刘文彩庄园里的泥塑《收租院》、《雇工院》野史趣闻
大邑刘氏地主庄园原地主收租的旧址,有一组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社会接受历程最具传奇色彩的泥塑群像——《收租院》。 1965年,四川的雕塑家们把中国的传统雕塑技法与西方的雕塑艺术相结合,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手法,仅在四个月的时间内,就塑造了114个真人大小的泥塑群像 。群像深刻地揭示了解放前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的真实情景,可以说是旧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和艺术缩影。
它刚一诞生,就赢得了高度一致的广泛赞誉。在当时在舆论声势的推助下,公众观赏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其社会影响迅速波及海内外,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强劲的《收租院》旋风。据说,雕塑《收租院》的创作,被列为建国以来雕塑领域取得的两大成就之一。
文革时期,泥塑《收租院》遭遇到激左派的严厉批评,进而被迫多次修改。修改后的《收租院》适应了极左狂潮的政治需要,被树为文艺革命的一面旗帜,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物极必反。到了文革后期,就开始有人私下对《收租院》提出怀疑和讥讽。即便如此,文革结束后的一、两年时间里,人们对《收租院》的浓厚兴趣虽然有了明显减退,但其余波还在持续。
随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人们对《收租院》的热情彻底冷却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似乎完全被人遗忘了。 有趣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竟从各个不同的新视角,重新发现了泥塑(《收租院》的诱人之处,进而在一定范围内兴起了《收租院》旅游观光热潮。更有意思的是,学术界也重新发现了《收租院》的艺术价值。于是,1996年4 月,泥塑《收租院》迎来了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和大邑地主庄园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接着,旅美华人艺术家蔡国强,以《收租院》为母本,创作出的流动装置艺术作品《威尼斯收租院》,竟然在1999年举办的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国际大奖。
这一事件,不仅引起了一场版权纠纷,而且它还引发了2000年在我国学术界中,重新评价《收租院》的激烈论争。一时间,泥塑《收租院》再度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收租院》的潮起潮落,的确引人深思。
上传部分泥塑《收租院》、《雇工院》的片子,请指教。
《收租院》:
^^^^^^^^^^^^^^^^^^^^^^^^^^^^^^^^^^^^^^^^^^^^^^^^^^^^^^^^^^^^^
《雇工院》:
本文作者:马蜂窝旅游(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