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富察皇后,凭什么成为乾隆最爱的女人?野史趣闻

2018-10-30 22:06:51

历史上的富察皇后,凭什么成为乾隆最爱的女人?孝贤皇后,是乾隆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雍正五年,她16岁的时候,被雍正帝指婚给弘历为嫡福晋。富察氏一嫁给弘历,就得到了夫君的尊敬。那么,富察氏何以获得如此的礼敬呢?

首先,出身高贵富察氏先祖旺吉努,率领族众归顺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战功烜赫;曾祖父哈什屯,历经皇太极、顺治两朝,功劳卓著,赠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康熙时任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父亲李荣保,任察哈尔总管;伯父马齐,康、雍、乾三朝保和殿大学士;伯父马武为领侍卫内大臣。所以,《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尔妃富察氏,钟祥勋族,秉教名宗。”

其次,崇尚节俭大概我们谈到清宫女人的时候,往往用节俭这个标准来衡量是不是合格。这很好理解,满洲发祥于关外,条件艰苦,历来节俭。这位中宫皇后是非常节俭的。资料《啸亭续录》里面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皇后的首饰,“珠翠等饰,未尝佩戴,惟插通草绒织等花。”这很了不起,身为中宫高位,却不戴金银珠宝。二是敬献给皇帝的荷包,不用金银线织成,她认为那样很浪费,而是用鹿羔绒织成,献给皇帝,以示“不忘本之意”。皇后的这种做法,就给后宫做出了榜样,深得乾隆皇帝赞许。

再次,忠心勤勉皇后在宫中非常勤勉,有责任心。照顾太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照顾夫君,更是无微不至。尽职尽责,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美德。

资料记载,乾隆帝身上曾长了疖子,很厉害,御医说:“须养百日,元气可复”(《郎潜纪闻二笔》)。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后,怕奴才们照顾不周,便主动搬到乾隆帝寝宫外面,日夜照顾,直到一百天满,康复之后才回宫。乾隆帝为了表达对皇后的敬爱,便决定立她的儿子做太子。

雍正八年,皇后生下了弘历的第二个儿子,这让弘历欣喜若狂,称赞小皇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弘历把给这个孩子起名的权利交给了父皇雍正。雍正帝极为重视:“当日,蒙我皇考命为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清高宗实录》)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就为将来做皇太子做好了准备。可是,不久不幸发生了。永琏于乾隆三年“偶患寒疾,遂致不起”,竟然一命呜呼,年仅9岁。大葬礼成,乾隆帝并未减少对孝贤皇后宠爱的程度。

到乾隆十一年,皇后又生下了一位皇子,这就是皇七子永琮。乾隆又把继统希望寄托在了永琮身上。可惜天不作美,这个孩子仅仅活到两岁,就出天花而亡。两位嫡子的先后去世,使得紫禁城的气氛变得阴郁沉重。于是,在乾隆十三年二月初四,春节过后两个月,乾隆帝就决定侍奉母后,陪着皇后出游泰山,传说登山有辟邪的作用。可是,皇后就在这返回的途中出了大事。三月十一日,乾隆帝一行到达德州,决定改行水路,沿运河北上。就在这天晚上,皇后却死在了船上。关于皇后之死,我们查阅了一些史料,发现是由于她的皇子病逝,悲伤过度,加之连日劳累,感染了风寒,不幸猝然离世。乾隆帝为了表达自己对皇后的礼敬,做了最后的努力:

第一,为皇后圆梦。所谓谥号,就是皇帝对死者的盖棺定论。活人一般忌讳这个事情,可是,皇后富察氏却在生前向乾隆帝要谥号。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乾隆十年,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薨逝,乾隆帝为她上谥号。当时,议定的谥号为“慧贤皇贵妃”。本来,一般人听到这个谥号,不会有什么反应。可是,皇后富察氏听到这个谥号后,竟然哽咽起来,她对乾隆帝说:“我朝,后谥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许他日谥为‘贤’,敬当终身自励,以副此二字。”皇后的意思是,如果将来给我谥号为“孝贤”,那我将终生为之努力。

于是,在皇后去世后,乾隆帝完成了皇后的遗愿。

第二,作文追思。乾隆帝是一位诗文俱佳的帝王,一生传世的诗作就有4万多首,居历代帝王之冠。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帝的风流才情便多有展示。比如,在孝贤皇后丧满百日的时候,写了一篇《述悲赋》,句句含情,字字珠泪,感人肺腑。其中“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述悲赋》)之句,让人读之落泪。再比如《悼皇后》中有:“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乾隆御制诗文集》),更是表达了对皇后的殷殷之情。

第三,睹物思人。孝贤皇后薨逝后,乾隆帝在孝贤皇后曾经居住过的长春宫建立纪念馆,在那里保存了孝贤皇后生前的所有陈设,“凡平日所御奁具、衣物,不令撤去。”(《清宫述闻》)并且,每到年节,都在那里张挂孝贤皇后的画像,乾隆帝会经常到那里去凭吊皇后。这种情况延续了几十年,一直到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禅位,新皇帝登基,才告结束。

第四,推恩母家。乾隆帝为了报答孝贤皇后,格外照顾她的娘家人,“故宠侍后族,先后膺五等封爵者,富察氏凡十四人”(《清宫述闻》),一个家族就有14人封有爵位。所有这一切的荣宠,都是来源于对孝贤皇后的敬爱。孝贤皇后的弟弟傅恒官至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对此,乾隆帝说:“傅恒之加恩,亦由于皇后。”(《清列朝后妃传稿》)同时,还通过富察氏家族与皇家联姻的形式,荣宠孝贤的母家。

本文摘自《清宫私房事儿》

本文作者:沈阳地铁第一时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