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冤枉了200年的和珅,原来是位忠臣野史趣闻

2018-10-30 22:05:08

乾隆帝的一场妄自比拟尧舜的“内禅”闹剧,到头来害了他最忠心的臣子

乾隆帝的一场妄自比拟尧舜的“内禅”闹剧,到头来害了他最忠心的臣子,害了他自己,也未必让他的继任者喜欢,更在很大程度上害了整个清王朝,何其不值。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49岁干的相当于现代国务院总理、军委主席、财政部长、外交部长、人力资源部长等加起来的工作,可谓是前无古人。

但令人意外的是,和珅临死前,他却没有向嘉庆皇帝申冤,也没有任何不甘的情绪在里面。有的只是“分明照愁人”的惆怅,“缧绁泣孤臣”的悲哀,“对景伤前事”的追悔,以及对“空负九重仁”的自责。和珅在风光无限时看不见的危险,等到下狱之后则越想越发清楚——贪污还是小事,嘉庆所不能容的,是他多年来不自觉的对皇权的侵犯。和珅深知自己虽然位高权重,又是公主的家翁,但被赦免的机会已经不大,所以也在诗中感叹“余生料无几”,等待着最终审判的到来。

嘉庆帝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前十二条,主要是独揽朝权,独断朝政,培植私党,举止僭越等等。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是和珅的居所和陵墓,修得奢侈逾制。直到第十五条以后,才是和珅的种种贪敛行为。

由是可见,嘉庆帝真正切齿痛恨和珅的,首先并非是他是个家财万贯的贪官,而是他在自己即位后种种违背君臣礼制的举动,更依仗太上皇乾隆帝之信任,自以为是权臣把持朝政,而将自己当做了“幼主”。

甚至可以这样说,和珅这个传说中所谓的“中国古代第一大巨贪”,一大半是被乾隆沽名钓誉的“内禅”之举给坑死的。

事实上,乾隆帝之所以会退位,纯粹是他身为君主,乱立了“即位60年后一定退位”的flag,还搞得天下皆知。最后为了不被天下人讥讽为“贪恋皇位”,不得已而为之,从一开始就心不甘情不愿。一生集权专制的乾隆帝非常清楚,君不可一日无权,历史上几十位太上皇,如果不自己掌握权柄,便是生杀予夺皆由嗣皇帝掌握,嗣皇帝真心孝顺,如宋孝宗对宋高宗那样,那日子还过得好些;否则的话,深居宫中不能过问朝政、交接朝臣,那和囚徒也没什么不同,每日只能苦巴巴盼着嗣皇帝有良心,能来探望太上皇老人家。

这种日子,一生唯我独尊的乾隆帝如何能忍?所以,为了父子争权,九旬老人仍然要不顾身体抓紧朝政,事无巨细,一刻不敢放松,相当程度上缩短了自己可能的寿数。而且还因为精力不济,智力衰退,对川湖白莲教起兵不能及时处断,酿成了持续数年、兵祸波及数省的大动乱,成为令清王朝从此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而和珅作为太上皇乾隆帝最得力的帮手和代理人,同时身兼领班军机大臣和首席内阁大学士,并身兼三部(吏部、户部、刑部)一院(理藩院)尚书,另外还兼着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要职,让嘉庆皇帝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形同傀儡。

历史上嘉庆帝的作为,不论给和珅加上何等匪夷所思罪名,说破天去,也是老父死去才几天就急着处死他最信重的大臣,有违“子三年无改父之道”的儒家传统,不免有“不孝”之讥。

因此,可以说乾隆帝的一场妄自比拟尧舜的“内禅”闹剧,到头来害了他最忠心的臣子,害了他自己,也未必让他的继任者喜欢,更在很大程度上害了整个清王朝,何其不值。

所以,孔子曾曰:【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圣贤的教诲,经历了千百年验证,从来不是没道理的啊。

本文作者:开心人生笔记(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