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是怎么对待“安”字、安姓人和粟特人的?野史趣闻

2018-10-30 21:08:31

安史之乱

像一把刀,砍在了一棵树上,砍去的部分死了,成为历史;剩下来的部分,发出了新芽。

不管怎么说,安史之乱就是一把刀,在唐王朝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甚至将唐王朝砍成了两半,让刀痕成为历史的分水岭,一半是盛唐,一半是衰唐。

安史之乱的刀子让唐朝付出了剧痛的代价。在刀剁的声响里,盛唐成为过去,衰唐刚刚开始。

老皇帝唐玄宗逃跑了,在嵬坡为百姓所留,后北上逃至今宁夏灵武;新皇帝唐肃宗没有足够的能力打败叛军,使战乱持续了七年之久。虽然安禄山与史思明先后在战乱中被刺死,但叛军依然保持着盛势。

唐玄宗

无奈之下,唐朝皇帝只要向回纥可汗求救,并在公元763年彻底打败了叛军,才得以控制整个国家。

随后,一场清算开始了,唐朝开始了疯狂的报复。

因为安禄山是粟特人,唐朝开始容不下“安”字、安姓人和粟特人了。

荣新江《安史之乱后粟特人的动向》(《暨南史学》2004年第2期)中说,长安城中只要有“安”字的城门和街道,都被换成了没有“安”字的,并且针对粟特人开始了少有的杀戮,并迫使逃过“刀口”的一部分粟特人搬到了今天的河北地区。

安姓人,当然不全是粟特人,面对唐朝的杀戮,他们只能改姓。

一个王朝的面目和气度在这里暴露无遗,唐朝的当政者甚至将东都洛阳百姓的财物作为帮他们打败叛军的奖赏,允许回纥军队在那里抢劫。

唐肃宗(影视作品形象)

为使回纥大军能帮自己早日平叛,唐朝皇帝亲口答应他们,收复两京之日,“土地士庶归大唐,金帛子女归回纥”。回纥大军拿着皇帝的奉旨,开始了赤裸裸的抢劫。这种“活动”整整三天,洛阳府库当中的财帛被收缴一空,老百姓钱财掠夺光光,回纥大军所获财物“不可胜计”。若有人胆敢阻拦,迎接他的便是刀子,致使“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

女人更是倒霉,纷纷逃往圣善寺和白马寺避难,但那么两个小地方能容下她们吗?结局可想而知。

这就是唐朝“去安”的清洗。而这并不是“胡人”当年全部的遭遇。

高鞠仁,本为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将领,但在安史之乱末期与同为叛军将领的阿史那承庆内讧,并打败了阿史那承庆。《安禄山事迹》卷下记载:上元二年(761),幽州城内叛军将领阿史那承庆与高鞠仁相互攻杀,“承庆不敌而奔潞县。鞠仁令城中杀胡者重赏,于是羯胡尽殪,小儿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

这便是那个时代的气象,高鞠仁之残忍虽非唐朝政府所为,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那个时代对“胡人”报复的惨烈。

粟特人形象

唐朝的当政者似乎没有明白,那个被他们去掉的“安”字里还有平平安安、国泰民安之意。唐朝的当政者似乎没有明白,那个被他们去掉的“安”字后还有一个“史”字,书写历史的“史”字,历史的“史”字。而它们与发动安史之乱的那二位老先生,关系并不大。

似乎从那一刻起,唐朝的当政者就注定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黑暗的夜晚已经开始。似乎从那一刻起,大唐帝国的斜阳已经落下。

唐朝的当政者把国泰民安忘得一干二净,书写了属于他们的丑陋。这是大唐王朝留在历史上极为丑陋的败笔。其后,那条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变得若明若暗了起来,唐朝的百姓也被那些人一步步推向水深火热中。

安禄山

本文作者:路生(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