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何安史之乱后还能存在那么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野史趣闻

2018-10-30 21:06:01

这是唐宪宗时期807年的数据,此时的独立型藩镇有5个,他们是:

淄青镇,12州;

范阳镇,9州;

魏博镇,6州;

成德镇,4州;

淮西镇,3州。

是岁,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上之,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千四百五十三。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外,每岁赋税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比天宝税户四分减三。《资治通鉴.卷237》

可见,这5个镇加起来只有34个州,而完全臣服中央政府缴纳赋税的州就有47个。不光如此,其他的镇虽然不纳税,但也是归中央管的。

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等镇,是在西北防御吐蕃、回纥的;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山南西道、黔中、安南等镇,是在西南防御南诏的。

易定、沧景、宣武、忠武、昭义、河阳、河中、河东等镇,是用来封锁防御前面的独立藩镇的。

上图中红色圈内的区域,就是5个独立型藩镇的地盘,其他的绿色区域(右上角契丹、室韦的不算)都是大唐的势力。可见,虽然安史之乱让大唐实力大减,领土缩水,但中央政府控制的财富、兵力依然占据绝对优势。灭亡?还早得很啦!

正因为如此,安史之乱后,缓过气的中央政府总是压着独立型藩镇打。

779年,德宗继位。吐蕃、南诏合兵入寇西川。德宗听杨炎的建议,没有让割据西川14年的崔宁回去平乱,而是从中央派出神策军。打败吐蕃、南诏后,神策军渗透了西川的军队,一个独立型藩镇消失了。

随后德宗大举讨伐成德、淄青、魏博、淮西镇,打得惊天动地。最后失败了,不得不下《罪己诏》,但成德、淮西两镇都被削弱了。

782年,德宗从成德镇的地盘割出易、定、沧三州,设置了义武节度使。

786年,德宗从淮西镇收回寿、安、唐三州。

接着就是大家熟悉的“元和中兴”了,宪宗在削藩工作上更上一层楼。

817年,淮西镇被平定。中央收回申、光、蔡三州,不再设置节度使。

818年,成德镇的德、棣两州被割给了横海节度使。

819年,淄青镇被分割成三份,最大的独立型藩镇消失。

从宪宗死后开始,一直到黄巢之乱,真正的独立型藩镇只有河朔三镇(范阳、成德、魏博),其他的都被打服了。

那大唐最后为什么还是灭亡了呢?因为又经历了黄巢之乱这场浩劫,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大幅缩水,遍地都是拥兵大佬。

时李昌符据凤翔,王重荣据蒲、陕,诸葛爽据河阳、洛阳,孟方立据邢、洺,李克用据太原、上党,硃全忠据汴、滑,秦宗权据许、蔡,时溥据徐、泗,硃瑄据郓、齐、曹、濮,王敬武据淄、青,高骈据淮南八州,秦彦据宣、歙,刘汉宏据浙东,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江淮转运路绝,两河、江淮赋不上供,但岁时献奉而已。国命所能制者,河西、山南、剑南、岭南四道数十州。大约郡将自擅,常赋殆绝,籓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旧唐书.僖宗本纪》

僖宗回到长安后(885年),只能控制河西、山南、剑南、岭南四道数十州。其中河西十一州是宣宗时期张义潮趁吐蕃内讧收复的,中央在当地的控制力本来就弱,被黄巢这么一闹,就更没戏了。真正还听话的,只有山南、剑南、岭南而已。

上图蓝圈就是885年中央政府的势力范围,此时的唐王朝只能苟延残喘了。

具体的请看小编之前的文章:

那些说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很弱的,看完本文不知道你会不会被打脸

本文作者:闲聊历史那些事儿(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