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安禄山,后有史思明,二人发起“安史之乱”让唐朝由盛而衰!野史趣闻

2018-10-30 21:05:28

安禄山自从起兵以来,视力逐渐下降,到了公元757年正月,已经看不见东西了。他身上还长了毒疮,性情因此更为暴躁,在左右服侍的人,只要有一点点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会痛加责打,甚至有时候还直接把人打死。自称燕帝以后,安禄山深居宫中,大将都很少能和他见面,全都得通过严庄禀报事情。严庄虽然地位尊崇,掌握权柄,但也时常会遭到安禄山的责打。宦官李猪儿被安禄山责打的次数最多,左右人全都惶惶不安,担心难以自保。

安禄山的宠妾段氏,生下儿子安庆恩,安禄山想让他替代安庆绪做继承人,安庆绪时常畏惧遇害,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严庄就对安庆绪说:“事情有不得已必须做的,时机不可错失。”安庆绪说:“兄长想做什么,我怎敢不恭敬地听命?”严庄又对李猪儿说:“你前后遭受责打,还能记得清次数吗?要是不做大事,不定哪天就给打死啦。”李猪儿也承诺照办。于是严庄就和安庆绪于晚间手持武器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执刀进入帐中,砍向安禄山的肚子,左右人全都害怕,动都不敢动。安禄山去枕头旁边摸刀,没有摸到,就摇晃着帐篷竿子说:“一定是家贼啊!”这时候他肠子已经流出好几斗来,就此死去。于是众人在床下挖掘数尺深,用毡毯包裹起尸体来埋掉,告诫宫中不得泄露消息。初六日早晨,严庄在外面宣布,说安禄山病重,立晋王安庆绪为太子,不久后安庆绪继位,尊安禄山为太上皇,然后才为安禄山发丧。安庆绪性格昏庸懦弱,说话毫无条理,严庄恐怕众人不服,不敢让他见人。于是安庆绪就每天都酗酒享乐,待严庄如同兄长,封他为御史大夫、冯翊王,事无大小,都由严庄说了算。

这年九月,郭子仪借来回纥精兵,收复西京长安,十月,收复东都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他逃走的时候,所跟从的骑兵不过三百名,步兵不过一千人,众将阿史那承庆等人四散逃奔常山、赵郡、范阳。但是仅仅十天的时间,蔡希德从上党,田承嗣从颍川,武令珣从南阳,各自率领所部兵马前去会合。安庆绪又在河北各郡内招募兵马,部众达到六万,声威复振。安庆绪忌惮史思明的兵马强壮,就派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前去征兵,趁机暗中图谋他。判官耿仁智对史思明说:“您位高权重,人们都不敢说话,我希望说一句话后再去死。”史思明问他:“什么?”耿仁智说:“您所以为安氏效力,只是迫于他们的凶暴淫威而已。如今唐朝中兴,天子仁圣,您若能率部归降,这是转祸为福的计策。”裨将乌承恩也说:“如今唐朝复兴,安庆绪就像是叶片上的露珠一般,您为何要和他一起灭亡呢?若是归降朝廷,洗脱从前的罪过,易如反掌啊。”史思明认为他们说得对。阿史那承庆、安守忠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来到范阳,史思明拉出所有的数万兵马前去迎接,双方相距一里多,他派人去对阿史那承庆等说:“相公和大王远来,将士们都非常高兴,然而边境兵马很怯懦,害怕相公的部队,不敢前进,希望您把弓弦放松来安抚他们。”阿史那承庆等人答应了。于是史思明把阿史那承庆等人接入内厅赏乐饮酒,另外派人去收缴了他们的兵器,对于各郡跟来的兵马,全都支付粮饷,让他们各自回乡,愿意留下的给予厚赐,分散归属各营。第二天,他囚禁了阿史那承庆等人,派将领窦子昂带着表章,以所部十三郡和兵马八万归降朝廷。唐肃宗大喜,任命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命他前去讨伐安庆绪。史思明兵锋所至,河北各城大多得以收复。

起初,史思明在平卢节度使乌知义麾下为将,乌知义待他很好。乌知义的儿子乌承恩担任信都太守,叛乱开始后就投降了史思明,史思明考虑到旧日的恩惠,保全了他。等到安庆绪失败,乌承恩劝说史思明降唐。李光弼认为史思明迟早还会背叛,而乌承恩身为史思明的亲信,就暗中派他图谋史思明。李光弼劝说肃宗,任命鸟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赐给阿史那承庆免死铁券,让他们一起收拾史思明,肃宗答应了。乌承恩经常用私财来招募亲兵,还多次穿着妇人衣服前往众将营中游说、劝诱他们,众将禀报了史思明,史思明虽然疑心,可是并没有追查。正好乌承恩前往京城,肃宗派宦官李思敬和他一起到范阳去宣旨慰劳。乌承恩宣读过旨意以后,史思明就留他在府中安寝,在床边挂上帐幔,床下埋伏了两个人。

乌承恩的小儿子在范阳,史思明让他去探望父亲。晚上,乌承恩秘密地对他儿子说:“我受命除掉这个叛逆的胡人,朝廷会任命我做节度使。”埋伏的两个人立刻从床下高呼而出。于是史思明就逮捕了乌承恩,搜索他的行李,找出了免死铁券和李光弼的公文,公文上说:“倘若阿史那承庆能够办成此事,就交付给他铁券,否则的话,不可交付。”还搜出数百页的本子,上写先前跟从史思明造反的将士名单。史思明召集将佐、官吏、百姓,面朝西方大哭道:“臣带着十三万大军归顺朝廷,有什么地方辜负陛下,陛下竟然要杀臣!”于是打死了乌承恩父子,受到连坐被处死的有二百多人。史思明上奏说明情况,肃宗派宦官去慰劳他说:“这不是朝廷和李光弼的意思,都是乌承恩自己做的,你杀他杀得好。”这时候御史、中书、门下三司处置投敌官员的文件传到范阳,史思明对众将说:“陈希烈等人都是朝廷大臣,太上皇自己抛弃他们,逃去蜀地,如今他们都难逃一死,更何况我们本来就是跟从安禄山造反的呢?”众将请求史思明上奏诛杀李光弼,史思明听从了。朝廷当然不肯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史思明再次悍然掀起反旗。安庆绪刚来到邺城的时候,虽然党羽分崩离析,也仍然占据着七郡六十多座城池,武器、物资、粮草储备丰厚。安庆绪不管政务,只是修缮楼台池塘和楼船,每天饮酒作乐。他的大臣高尚、张通儒等人争权夺势,再没有朝纲法纪。郭子仪领兵攻打,安庆绪节节败退,只好派遣薛嵩向史思明求救,请求让位给史思明。于是史思明就率领十三万范阳兵去救援邺城。

公元759年春季正月初一,史思明在魏州城北建造高台,自称大圣燕王。李光弼建议率领大军去威逼史思明,可以趁此机会攻下邺城,但是监军宦官鱼朝恩不肯答应。郭子仪等九名节度使包围邺城,挖掘壕沟,引漳河水淹没城防。人人都以为早晚能将城池攻克,而各路兵马既没有统一的主帅,行动也无人可以禀报,城中人想要投降,碍着水深也无法出来。城池久攻不下,官军逐渐疲乏。史思明趁机从魏州领兵前往邺城,切断了官军的粮道,迫使官军与其决战。三月初六,官军步、骑兵六十万在安阳河北列阵,史思明亲自率领五万精兵前去攻打。恶战之中,狂风突起,天地昏暗,两军大惊,官军向南溃退,叛军向北溃退。官军一溃便不可收拾,史思明却很快收拢溃兵,返回邺城南面。安庆绪收集郭子仪营中的存粮,得到六七万石,和孙孝哲、崔乾祐计划关闭城门,抵御史思明。众将都说:“今天还可以再次背叛史王吗?”安庆绪没有办法,只好向史思明称臣,请求史思明脱卸铠甲进城,他好奉上玉玺。史思明看到表章,说:“何至于这样。”回信说愿意作为兄弟之国,互相增援,鼎足而立。安庆绪很高兴,请求歃血为盟,史思明答应了。于是安庆绪就率领三百名骑兵来到史思明营中,谁料想史思明突然翻脸,怒斥道:“你身为人子,杀害父亲,夺取其位,天地都无法相容!我为太上皇讨贼,岂能受你的谗言蛊惑?!”下令左右将安庆绪拉出去,连同他四个弟弟,以及高尚、孙孝哲、崔乾祐全都处死。

五月,史思明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封其子史朝义为怀王,随即大军西进,九月二十七日,再度攻陷洛阳。战乱眼看即将平息,中原大地却又再次沸腾起来,因为造反的首脑前有安氏,后有史氏,所以史称“安史之乱”。

本文作者:肥肥讲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