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最后的挣扎-摄政王载沣的币制改革野史趣闻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的隆隆炮声摧枯拉朽的推倒了大清帝国。印着精美龙纹的军饷在将士手里还没有焐热,就突然变了天。从代表皇权的龙到仪态雍容的袁世凯,风云突变只在一两年之间。中国,从此告别了封建时代。
出过洋的摄政王载沣,也许终于可以做一个无事的小神仙了。但想起自己为帝国的付出不免伤心痛楚。
这个落后的王朝,在列强的冲击下,被迫接纳了许多新的东西,渐渐的和世界靠拢起来,从光绪朝到宣统朝,从慈禧到载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改革陆陆续续的进行着,也日益改变了国家的面貌。
金融方面,从试铸银币,到光绪《整顿圜法章程》,再到宣统的《币制则例》无一不是古老大地上的进步。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就这些改变的产物———清政府最后一套官方货币。它是《币制则例》规范下的铸币。这套统一币制的方案,似乎来的有点迟,在这之前混乱的币制阻碍着清政府的发展,清帝国在灭亡的前夜,把以圆为单位的国币“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带到历史的面前。虽然,这套银币没能帮载沣拯救它的王朝,但这套设计铸造精美的银币,毫无疑问成了2000多年封建王朝铸币的巅峰之作。
正面大清银币4个大字优美劲道,图文布局紧凑合理,负空间处理得当,自然流畅。俨然大国风范,雅致精美。
背面云中盘旋的五爪飞龙肃穆庄严,巨龙回首的霸气扑面而来,象征着皇权的威仪。
*深打版*以上图片来自国际权威钱币评级机构pcgs
*浅打版*以上图片来自国际权威钱币评级机构pcgs
这套钱币当初一共设计了5个版本,分别由国外雕刻师乔治和其培养的国人钱模雕刻师余子贞完成。上面展示的这一枚大清银币,是最后中标的方案,得以批量铸造。才有了今天收藏者们喜闻乐见的“曲须龙大清宣三”。
剩下的其余四个版本,世间仅仅有少量样币留存,从铸造之日起,便成众多收藏大家争夺的对象,早已被各大博物馆,国外著名收藏家,国内大收藏家瓜分搜寻殆尽,几乎没有流入寻常民间,如今价值达百万计。普通爱好者,终其一生难以得见一面。好在笔者通过各种途径搜寻到高清大图,提供给大家互相欣赏。
首先要给大家欣赏的是藏界所说的“长须龙”
其次是“反龙”
再次是“大尾龙”
*以上图片来自国际权威钱币评级机构pcgs
最后是最为珍贵的“短须龙”由于该币实在太珍贵,只有一张分辨率不高的图展示给大家。
*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文作者:好奇古(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