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失败,为何能免于一死?摄政王还是太幼稚了野史趣闻

2018-10-30 18:38:35

汪精卫

清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一日,同盟会的汪精卫、黄树中、喻培伦、陈壁君等人密谋用炸弹刺杀摄政王载沣。可惜刺杀失败,汪精卫被捕入狱,狱中的汪精卫做好了为革命流血的准备,视死如归,还做了一首诗以明志,这首诗在当时可谓是脍炙人口: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在南方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屡遭失败,汪精卫等人想通过刺杀摄政王来动摇清廷统治。但汪精卫为什么会选择摄政王为目标?而向来对革命党人血腥镇压的摄政王为何又放下屠刀,饶过汪精卫一命呢?

摄政王载沣

首先当时的清帝溥仪只是一个几岁的小娃娃,并无任何实权。清廷的大权都在摄政王载沣的手里。载沣之所以被当年被慈禧太后选为摄政王是因为他是皇族开明派,心向西化,是保皇派和维新派都能接受的人物。载沣原有的想法,上台之后彻底改革政府机构,仿效德国军政模式,在保留八旗亲贵、地方大族的前提下开议会、立宪法,他居中调节,平衡八旗子弟与江南豪绅,稳住海归派(代表着各帝国势力)与维新派。

客观来说载沣想法挺好,但问题载沣是开明派,他的皇族亲戚可不是,立宪预备内阁全是满清皇族,不但令汉人大失所望,部分满人寒族也大失所望。搞得最后的内阁连实力派袁世凯都容不下,太目光短浅了,连清朝历来满汉共治的国策也就是稳住汉族大臣都做不到。

另外,载沣的实力也是不够执行这个政策的,一没班底二没经验三没威望,25岁之前除了出访欧洲干了什么大事?当然这也是慈禧选他当摄政王的原因之一,他的实力要求他必须依靠满清贵族的支持,也就是说他必定会维护满清贵族的利益。

载沣急于得到维新派的支持,特别是南方汉人的支持,扩大自己的执政根基,提升个人威望,拉一伙打一伙,维持住失衡的局面。恰好汪精卫行刺失败,他试图通过赦免汪精卫换取民意,并强调以壮士断腕地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目标落实到实处,为大清王朝续命。但为时已晚,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将一点利益都不肯让步的满清贵族碾压过去,飞驰前行。

本文作者:同济天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