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瑶族先祖的庇佑福地野史趣闻

2018-10-30 16:07:15

瑶族祖先本在黄河以北,逐步迁徙南下,“漂湖过江”到达浙、闽等地。之后迁徙江西吉安府的田户,定居了一个较长的时期。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奉氏族谱》“序”中记载:“奉明公,原籍江西吉安府田户,其坟墓均在鹅颈坪。”因遭受封建统治者镇压,一部分迁云南,一部分迁贵州。迁往贵州的一部分,后又迁往广西桂林。所以桂林奉姓人家在过春节时,堂屋门上书写“桂林世第”贴上,源出于此。迁居桂林的这部分人,后又辗转来到湖南西南山区。他们为躲避官兵追杀,寻求生存安身之地,被迫再度迁徙,沿河直下到达尚未开发的洪江,才找到了栖身之所。他们由刀耕火种到劈山垦田,安居务农,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当今生活在湖南隆回县的瑶族,他们姑娘唱的瑶歌《夜讪》中,就有许多歌词述及祖先在洪江生活的情况。

瑶族人民生息在洪江时期,朝廷惧怕少数民族相互串连,聚众造反,因此,只准他们居住在常德至洪江这段地域,并且划地为界,不许超越。故当地的汉人称呼他们为“介古老”。他们就这样在洪江一带生息了二百余年。

元朝建立后,极力推行残暴统治,瑶族民众备受迫害,难以生存。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暴发了瑶民吴天宝的起义。起义被朝廷镇压,瑶民更加受害,洪江的瑶族亦在劫难之中。为了生存,洪江瑶民于元末明初迁徙到溆浦龙潭。据《奉氏族谱》记载:“五房始祖,马世公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从洪江徙户至龙潭。”因瑶民在迁徙途中被官兵追杀,所有物件丧尽,仅存一只心爱的战鼓到达龙潭。由于饥饿难忍,只得将战鼓当给饭铺老板,换饭分食充饥,因而被人称为:“当鼓老”。瑶民在龙潭居住期间,专门刻有大石碑,记述祖先的来历,大事和规章告诫。

不久,龙潭的瑶民又遭到朝廷官军的征讨,地方势力的欺凌杀戮,奉姓族只好从龙潭绕葛竹坪到鹿洞,再经岩头到本国盛。有一部分瑶民到歇岩寨扎根,后又扩展到虎形山一带,另一部分到茅坳,白水洞一带。而沈姓、步姓、刘姓、蒲姓、杨姓、回姓等族,则分头向高山密林地带迁徙。经过若干年,各姓瑶族又逐渐迁徙到湖南隆回地域定居。这样隆回就成了他们长久生息的地方。

(摘录:1993年版的《洪江风物轶事》:作者:胡元复 李进迪 )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李钢编审/石向求 林振林

投稿邮箱:hnhjqxww@163.com

本文作者:洪福洪江(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