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倪说十八 伯夷叔齐辱骂周武王伐纣,拒绝吃周朝食物直至饿死野史趣闻
据记载,周武王经过精心的准备,要去攻打商纣王。为此,周部落还进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并且还载了周文王的“木主”,也就是周文王的替身木偶。伯夷、叔齐看到这样的场景,跪在周武王的马车前进谏说:“你的父亲周文王刚刚去世,还没有下葬,而且是在守丧期间大动干戈,可以称为孝吗?以臣子的身份去攻打君主,可以称之为仁吗?”在一旁的士兵见他们口出狂言,侮辱君上,想把他们拉出去杀掉。姜太公立即制止说:“这两个人是讲仁义的人,不要难为他们。”就命令士兵把他们搀扶到一边,但是伯夷和叔齐嘴里仍不停地骂周武王攻打商纣王的行为是“不忠”、“不孝”、“不仁”和“不义”。他们感叹世道混乱、人心不古。

后来周武王真的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以下犯上,是不仁不义的可耻行为,因此他们拒绝吃周朝的食物,以表示与周朝决裂。于是他们来到了周原西北的首阳山,山上有一种叫做“薇”的植物可以用来充饥。伯夷和叔齐整天就以薇羹为食。日复一日,他们饿的骨瘦如柴,不能站立行走,仍然唱着歌:登上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暴乱来代替暴乱啊,世人不知道它的不义。神农、虞夏互相禅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将归向哪里?哎吆,我们要到天国去了,这是世道命运的衰微。他们在首阳山挣扎着,长吁短叹地唱着,直到用尽力气,停止呼吸。

伯夷、叔齐故事的广泛传播,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传说商朝灭亡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周武王分封到朝鲜,当他去上任时路过孤竹国,从孤竹国带走数以万计的孤竹臣民,奔赴朝鲜。同时带走的不但有孤竹国的成熟的社会制度、管理经验、文化,也把伯夷、叔齐的故事带到朝鲜。
还有远在大海之中的日本,在江户时代,水户藩的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国爱读《史记》,尤其敬慕伯夷的气节。明朝末年,德川家族的先祖还建了“得仁堂”,将伯夷、叔齐的木雕像安置在堂内,根据的就是孔子评论伯夷、叔齐所说的“求仁得仁”而将其命名为“得仁堂”。
元代,越南状元莫挺之奉君命出使元朝,因为其貌不扬而受到元朝文武官员的藐视,正逢外国有使者进奉扇子,于是就题写了一篇《扇子铭》,文章中自比为伯夷、叔齐。可见他是熟知并崇尚伯夷、叔齐的故事。
本文作者:历史倪说(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