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种田野史趣闻
上一文:司马懿与张郃之死
太和五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不克引退。大将张郃深追其军,为流矢所中,死于木门。
曹睿非常痛惜张郃的死,临朝而叹道:“蜀地还没有平定张郃却死了,该怎么办呢!”陈群说:“张郃的确是良将,是国家的依靠。”卫尉辛毗则以为张郃虽然可惜,但毕竟已死,不应示弱。于是向陈群说:“陈公,这是甚么话呢!当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没有武皇帝,之后武皇帝把国运托付给文皇帝,黄初之世,亦说天下不可无文皇帝,至其委弃天下,而陛下也一展宏图。如今国内所缺乏的,又岂会是张郃呢?”陈群便道:“确实如同辛毗说的那样。”陈群在明帝曹睿的面前和起了稀泥,大家都对,不愧是搞统一战线的老手,现在也能把大家都搞得和和气气的。曹睿笑说:“陈公可称得上善变啊。”
魏廷没有追究司马懿的责任。一是曹睿对父亲留下的这个司马大叔还是比较信任的。二是国家确实现在缺不了司马懿,三是因为有司马懿,张郃就变成无关紧要的人物,就如同辛毗所说的那样。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帝曹睿只知道张郃死了,然而并不知道张郃是怎样死的,为什么死的。司马懿知道张郃怎样死的,但是经过经营,司马懿几乎已经掌握了魏国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军情上奏时司马懿到底让明帝曹睿知道了多少,谁也不得而知。然而此时司马懿要的只是魏国关陇地区的权力。
司马懿的军师杜袭、督军薛悌对司马懿建议说:“等到明年麦熟的时候,诸葛亮肯定会再次进犯。陇右地区没有粮食,我们要趁冬天赶快向陇右运输粮食。”司马懿说:“诸葛亮两次出祁山,其中一次攻击陈仓,结果被我们击败,即使以后他还会出兵,将不再攻城,而是寻求野战,地点必在陇东,而不会在西边。诸葛亮常以粮少为恨,回去后必然广积粮草,我估计不经过三年,他是不会出兵的。”
接下来司马懿做了一件足以抵抗诸葛亮的战略性决策,这项战略弥补了司马懿对诸葛亮战术上的劣势。那就是种田。
司马懿向皇帝上表,迁徙冀州农民到上邽种田,在京兆、天水、南安兴办官营冶铁业。明帝青龙元年,司马懿开凿成国渠,筑临晋陂,灌田数千顷,国家仓库充实。
在战争史上,我们记住的总是那些以弱胜强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我们以为这就是战争,那么扑朔迷离,不可预测。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在海面上的部分。还有绝大多数的战争被我们忘记,因为在这些战争中强大的一方打败了弱小的一方,我们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很普通的,以至于我们遗忘了这些绝大多数。那么如何做到强大?答案就是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粮食、武器。这是几千年来不变的道理。
司马懿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在上邽种田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在京兆、天水、南安兴办官营冶铁业带来了制造武器所需的铁器,开凿成国渠,筑临晋陂使开垦土地的数目大大增加。
渭水屯田
在历史上,司马懿的这项举措叫作“屯田制”。屯田制是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当初司马懿建议曹操屯田,曹操同意了,但没过两年,曹操逝去,现在司马懿要在关陇对蜀前线大规模屯田来供应军需。
在关陇屯田的意义就是使魏国免去运输军需之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举个例子,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最大的一次作战动用了骑兵十四万,但是动用了步兵和运输人员数十万,马匹十万。
司马懿实现了就地补给军需。诸葛亮在不久的将来发现:司马懿的可怕之处不是兵法和智谋,而是他使后方有了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取之不竭的武器装备,而自己还要在崎岖难行的蜀道上用木牛流马来转运物资。
下一文:司马懿与曹睿的双簧
本文作者:山河往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