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婴 大秦帝国的最后一任“经理人”野史趣闻

2018-10-25 11:32:20

大秦帝国(网络图)

写在开篇: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历经500余年,32代君王,至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那个发迹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市),险象环生于春秋诸侯各国之间,励精图治于“战国七雄”之列,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秦的功过留予后人评说!

然,秦亡!谁之过?

子婴之过在于谋有余,而勇不足。

子婴(网络图)

【子婴,帝国的最后一任“经理人”】

前207年10月,刘邦率大军破武关、下峣关、屯兵灞上,兵临咸阳。子婴深知大势已去,便身着殓服,乘白马素车,手捧镌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兵符等物,从轵道亲自到刘邦军前投降,一个月后,被挥兵赶来的项羽杀害。秦朝灭亡,在位四十六天的子婴成了大秦帝国的“末代皇帝”。

秦朝是在子婴手中沦丧的,作为嬴姓子孙,自然难辞其咎。然而,彼时的帝国已如疾入骨髓的病患,任华佗再世恐怕也回天乏术。

洞察朝局力谏二世,足见其谋

仅蒙氏之事,足见子婴的深谋远虑,绝非尸位素餐。二世胡亥听信赵高谗言矫诏篡位后,欲铲除蒙恬、蒙毅兄弟,子婴向二世进谏说:“我听说以前赵王迁杀良臣李牧,而改用颜聚;燕王喜暗用荆轲的计策,而违背秦国的条约;齐王建杀他的先世忠臣,而用后胜的谋议。这三位君王,都各自因为改变旧规而丧失国家,殃祸降到自身。现在蒙氏一族,都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君主却要在一时之内舍弃他们,除掉他们,我认为这不可以。我听说轻于思虑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不能广纳众智的人不可以保全君王。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对内让群臣不能相互信任,对外让战士的斗志分离!我认为不可以这样。”劝说中,引经据典、苦口婆心,怎奈二世眼中只有老师赵高,根本不听子婴的劝谏,依然杀死了蒙氏兄弟。但子婴能权衡朝局,审视蒙氏兄弟之于政局的砥柱作用,并能旁征博引,用列国的例子告诫胡亥,即便是最后胡亥不纳谏言,也足以看出子婴的睿智。

覆巢之下竟有完卵,足证其谋

二世深知其帝位来路不正,赵高又扇阴风点鬼火,终于酿成了嬴姓子孙的大灾难。二人沆瀣一气,认为只要嬴姓子嗣都死绝了,便不会有人能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也不用担心易主后自己被清算。所以,二人展开了对嬴姓子孙的大清洗,先后屠杀兄弟姐妹二十八人之多。在这样的情形下,子婴不但做到了自己的苟且偷生,而且有史称其秘密保护了包括其两个儿子在内的近六十多始皇子嗣。为大秦保留了王室血脉,应了那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最后自己假借赵高要挟其称王之际,成功斩杀赵高,并将赵高的无头尸体再行车裂之法,灭其三族。也算是亲手惩治了谋朝篡位的罪魁祸首,即便死于项羽刀下,九泉之下也有颜面再见列祖列宗了。

唯唯诺诺丧尽先机,有失勇猛

都说人的潜能是无穷的,偏要等到绝处才能逢生。子婴不缺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然而这份勇气来的太晚了!害了自家性命,也害了大秦!试想,若无赵高杀死胡亥,自己称帝不成,硬将子婴摆到台面,让其登基称王,他也许还在自保,也许还在筹划着秘密转移,将东山再起之事交于后辈。“兔子急了也咬人”,最终在赵高的逼迫下,子婴没有选择在沉默中死亡,而是选择了爆发。那一刻,也许是流淌在他体内的嬴姓血脉中豪迈因子裂变使然。他一边稳住赵高,一边缜密铺排。声称要在宗祠沐斋五日方能登基,待“良辰吉日”时又谎称生病,长久以来的示弱,他算准了赵高必不会提防。果不其然,赵高只身前去问罪,那场未经彩排,却一步到位的刺杀一击成功,宦官韩谈刺出了那姗姗来迟的一剑。

这一剑,未能挽救大秦,只能是让大秦亡的稍稍体面些,她完成覆灭前的拨乱反正,大秦江山又短暂的回到了嬴姓子孙。

倘使蒙氏兄弟蒙难前,子婴若有勇气游走在九原边军和咸阳禁军间,以他的智慧,抽丝剥茧般找出“伪诏”的端倪,蒙恬麾下的边军南下问政,蒙毅掌管的禁军入宫清君侧;或是在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已对二世不满欲采取行动时,果敢地挑起大纛;或是在陈胜反、项氏出,六国遗老贵胄纷纷复辟时与章邯、王离共谋良策......历史也许将是另外的样子!

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内有蒙氏兄弟、冯氏父子、丞相李氏、频阳王氏这些大秦的中流砥柱一一被赵高拔除;外有各路反兵虎视眈眈、磨拳霍霍。内忧外患下,大秦怎能回还!

史学家司马迁对子婴的评价是:“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蔡东藩也评价道:“子婴不动声色,能诛赵高,未始非英明主;假使秦尚可为,子婴得在位数年,兴利除害,救衰起弊,则秦亦不至遽亡。”

本文作者:齐济(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