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才女之蔡文姬为何沦为曹操炫耀的工具野史趣闻
蔡琰,字昭姬。到了晋朝,为了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后人给改成文姬。于是,“蔡文姬”这个假名反而成为主流。
蔡琰出身名门。她的祖上蔡勋忠于汉朝,在西汉灭亡时拒绝了王莽的任命,逃亡深山,因而被称颂一时。蔡琰的父亲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人蔡邕。蔡邕既是文史学家,又是大书法家和音乐家,在文坛和艺术界都占据重要的地位。
蔡琰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在她年幼时候,一天夜里父亲蔡邕弹琴。弹着弹着,一根琴弦竟然绷断了。蔡邕正想发一番感慨,不料身后的女儿稚嫩地插了一句:“断的是第二根弦吧?”
蔡邕心里一惊,因为女儿说对了,断的正是第二根。他口里敷衍道:“小丫头,你不过是碰巧猜对了罢了。”说完,手指头一勒,又弄断了一根琴弦:“这根呢?”
蔡琰回答:“这次断的是第四根弦。”又是分毫不差。蔡邕这才相信女儿真有这本事。
等到蔡琰长大一些后,就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婚后不久,丈夫就死了。在这短暂的婚姻中,蔡文姬还来不及生下儿子,犯不着呆在卫家,就又回到自己家。
那时候,寡妇改嫁是常事,更何况蔡琰年纪轻轻,又是家风很好的著名才女。可是,在她回家后不久,天下的变乱就一年烈似一年。黄巾起义好容易被镇压下去,宫廷内部又是纷争不断。等到大将军何进和宦官们同归于尽了,西凉土霸王董卓又率军进京,把持了朝政。
董卓听说蔡邕的才名,专门请他出来做官。蔡邕最初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但董卓放出狠话,蔡邕不肯做官,就满门抄斩!蔡邕只好出来,董卓拿出土霸王的豪爽,给他连连升官,非常看重。蔡邕虽然知道董卓是个魔王,也难免存了一点感激。在这种情况下,蔡琰自然没工夫谈婚论嫁。
结果等到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设计杀死董卓,为天下除了一害。蔡邕毕竟是文人性情,他受过董卓的恩惠,于是在座位上忍不住为董卓叹息了几声。这下王允震怒了,严厉斥责蔡邕依附奸党,把蔡邕下到大牢。不久,蔡邕就在牢狱中死去。
丈夫死了,父亲也死了,蔡琰顿时成为飘萍柳絮,无依无靠。
在匈奴的生活
董卓之死只是让朝中大臣出了一口恶气,天下反而更乱了。董卓的部将李■、郭汜带兵攻破长安,杀死王允,为董卓报仇。之后,把持了朝政的李■和郭汜又自相残杀,在关中之地纵兵劫掠。战乱加上灾荒,使得原先拥有数十万户的长安地区,人民“相食略尽”!
在这几次战争中,李■、郭汜等人都使用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作为雇佣兵。而汉朝前期和中期曾经一度构成严重威胁的匈奴,在被汉朝打败后,也有很大一部分“内附”,接受汉朝的领导,居住在边境地区,称为“南匈奴”。在汉朝强盛的时候,这些少数民族一般是很听话的。但当汉朝内部分崩离析大打出手时,少数民族也就趁机蠢蠢欲动,甚至参与到战乱中来,烧杀抢掠。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蔡文姬遭到了不幸——她被匈奴骑兵捕获了。
匈奴骑兵似乎并非都是不懂怜香惜玉的蛮子,把蔡文姬当做珍贵的礼物,向上奉献,辗转几度之后,竟然送到匈奴的第二把手——左贤王那里,成为左贤王众多妻子中的一个。
那时,匈奴的高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左贤王虽然不是什么文人墨客,但大约也听说过大文人蔡邕的名头。对于眼前这个美丽而端庄的汉族女子,自然是宠爱有加。
而蔡文姬身为俘虏,难道还有选择的余地么?于是,蔡文姬只能放平心态,老老实实地在匈奴待下来,过她左贤王夫人的生活。这一待,就是12年。蔡文姬由青春妙龄的少妇变成了饱经沧桑的中年妇女,而且还给匈奴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
但蔡文姬心中总是念着故乡,闲暇时候,她就用匈奴地区的乐器,作歌诉说自己的忧思。这就是有名的《胡笳十八拍》。歌声哀怨,使人闻之落泪。
曹操的面子工程
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又用了七年时间,将袁氏的残留势力消灭殆尽,成为整个中国北方的统治者。
曹操不但是东汉末年第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坛领袖。对于前辈蔡邕,他非常敬佩,而且与之交情不浅。蔡文姬的聪慧伶俐与她的不幸命运,早就传到曹操的耳中。于是,曹操向匈奴方面发出照会:我老朋友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进你们左贤王的后宫已经12年了,该放她回来了吧?我也不白要人,给你们千金之礼,就算是赎金吧!
说真的,左贤王有点舍不得。但是,对面是曹操啊。官渡之战用两三万人击败了袁绍十万大军,白狼山之战一举击溃乌桓的20万人,这样的战神,区区一个左贤王,哪里敢招惹他?
这时的蔡文姬,其实也颇为矛盾。流落在外多年,自然盼望能回归故乡。然而,与左贤王相伴12年,纵然当初是被虏获,多少也有些感情。更何况自己养育的两个孩儿,作为匈奴的小王子,当然是要留在胡地,远行女儿回归故乡之日,却是母子永诀之时。这份哀痛,实在不亚于当初的背井离乡。
自古事难两全,更别说蔡文姬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曹操迎回文姬,即使包含了怜悯故人的意图,现在却已经成为大汉朝廷向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扬威的政治面子工程。连左贤王都是唯唯诺诺,蔡文姬莫非还能抗拒这中原霸主不成?
蔡文姬后来在一首诗中,记叙了回归故乡而母子别离的这段惨痛经历:“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于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左右,蔡文姬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许是怀着对蔡邕的尊重,许是对流落胡地的蔡文姬的歧视,曹操一反常态,没有自个儿占有蔡文姬,而是把她嫁给了陈留人董祀。
这位董祀,在曹操手下当屯田都尉,历史上的名声实在薄弱得很。要不是娶了蔡文姬,恐怕根本没人会记得他。而在蔡文姬呢?曹操的面子工程把她带回了故乡,可故乡早已荒丘连城,物是人非,当初的亲友杳然不见,自己孤苦伶仃一人,又能到哪里托付余生呢?于是,她勉强接受曹操给自己物色的这个“新人”,也只是苟延残喘罢了。
为丈夫求情
然而,就连这样的生活都过不安生。
董祀名气不大,胆子不小,竟然在曹操手下犯了错误,应该被判死刑。曹操杀死董祀,不过和捏死个苍蝇差不多。可在蔡文姬,这是她唯一的亲人和依靠啊。于是,饱经风霜的才女只能豁出面皮,去为自己的第三任丈夫求情。
她到了曹操的相府,恰逢曹操在大摆筵席,满堂坐满了朝廷的公卿名士,以及远方来的使者。文姬就在门外求见。手下人报上信去,曹操得意洋洋地向满座宾客炫耀道:“蔡邕的女儿在外面呢,今儿让大家都见见。”
一会儿,蔡文姬进得堂来。但见她蓬头赤脚,满面哀楚,来到曹操座前,盈盈拜倒,叩头请罪,诉说自己的无奈与悲苦,哀求饶恕自己的丈夫董祀。
曹操毕竟是性情中人,看大家都有些感动,却还要装腔作势一番。他摇摇头说:“蔡琰,你说得确实很感人。问题是现在处死刑的公文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呢?”
蔡文姬叩头说道:“丞相,您的马厩里有良马万匹,您的帐下勇士如林,为何舍不得派一人一马急行去追回文书,救我丈夫一命呢?”
曹操见她说得这样诚挚,便果真派出一人一马,十万火急去把那封死刑文书追回来,赦免了董祀的死罪。蔡文姬来请罪时,是披散着头发、赤着脚的。曹操又让人赐给她头巾和鞋袜,让她入座。蔡文姬谢过曹操,整顿装束。
曹操趁机问道:“听说夫人家中以前有很多书籍,不知道您还记得多少呢?”
蔡文姬叹息道:“我父亲蔡邕当年留给我四千多卷书,可是经过战乱流离,已经全部失散了。现在我还能记忆和背诵的,只剩其中的四百多篇了!”
曹操一听乐了:“那也比一篇都不剩强啊,四百多篇不少了!我派十个文书到夫人家去,请夫人口述,由他们记录,把这四百多篇书誊写下来,怎么样?”
蔡文姬道:“男女授受不亲啊,不用您派文书来。只要给我纸笔,让我自己来写就是。”
于是,由曹操提供纸笔,蔡文姬完全凭借记忆,就把这四百多篇书一一写了下来。据史载是“文无遗误”。
然而,不管蔡文姬本人是如何美丽、聪慧与富有才情,她的这些才情与美丽,却依然在乱世中遭到了命运的摧残与折磨。父亲在政治斗争中被株连,自己在胡骑入侵中被掳掠,然后又为了满足中原新近崛起的霸主,而永诀自己的一对孩儿。这些伤痛的一一来临,并非因为她本人做错了什么,而仅仅因为她生在这个不幸的乱世。甚至回国之后,她的才名也仅仅被曹操拿来作为炫耀与点缀的花瓶罢了。
本文作者:木易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