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温州印记野史趣闻

2018-10-25 11:01:07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领来自浙南、浙西南各地的红军游击队约500人组成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从温州平阳山门出发开赴前线投入抗日洪流。

爱国华侨捐赠的抗战物资,通过新四军驻温采购办事处送往皖南前线。资料图片

两处旧址见证抗战岁月(左为新四军驻温采购办事处,右为新四军驻温通讯处)。陈翔摄

历史不会忘记——

500名新四军健儿从这里走出,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了抗战前线;

上千进步青年和中共党员从这里中转,抵达新四军部,为抗战输送大批新鲜血液;

大量军需物资从这里转运,送往皖南,保障新四军战备急需……

新四军,这支抗日的有生力量,在温州留下了一处处光荣的印记。

两处旧址见证烽火岁月

从川流熙攘的公园路沿一条小巷蜿蜒进入九柏园头的老宅片区,不足百步抬首就能看见一座普通住宅的门口墙面上嵌有一块黑色石碑,上面刻着“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旧址”字样。

“这是黄宅,早前发生过火灾,后来重建,紧邻的这是魏宅,新四军通讯处旧址就是这两套宅子。”鹿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岳松指着这两座宅院介绍道。九柏园头19号的魏宅是一套复合式宅院,与旁边的黄宅一样,看上去与周围的老宅并无二致,只有门口的两块石碑显示着它们曾经的作用和地位。

叩开魏宅的大门,应门的是黄慧君女士。黄女士告诉记者,她是现居于魏宅的七户人家之一,这些年来,经常有学生、退伍军人和一些外地的文史爱好者来这里游览拍照,今年来的人特别多,因为是文保单位,宅院的构造和墙面都还保持当年的原样。李岳松说,当时在这里办公的有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谢文清和青年部长赖大超,而温州通讯处主任周饮冰则住在黄宅。平阳人周饮冰是个瓯绣能手,开了一家绣花铺,对外就以绣花铺老板的身份掩护工作,在任通讯处主任期间,他不仅要负责人员接待、会务、保护等工作,还要与国民党周旋,协调国共历史遗留矛盾,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走出九柏园头,前往位于市区县前头今49号的新四军驻温州采购办事处旧址,一排三层楼的住宅沿街而立,这其中有七间三层楼房为采购办旧址。

立于门前的碑文显示,“一九三八年秋,新四军在本址设立采购办事处,杨建新为负责人,同时,中共上海地下党以上海红十字会名义亦在此设立办事处,配合开展工作……”李岳松说,抗战初期,中国沿海港口均被封锁,而温州仍可与十多个国家保有海上往来,这造成温州在那一时期呈现畸形繁荣。办事处在浙江党委组织与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的协助下做了大量工作,于1938年8月至1939年初,组织进步青年和中共党员共计1300多人,分三批安全抵达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部;同时转运上海等地采购的大量军需物资,以及爱国华侨捐赠的大批物资,送往皖南前线。

新四军老战士讲述抗战亲历

民族存亡关头,一批批温州青年慷慨赴国难,据不完全统计,浙南红军和温州热血青年编入新四军的约有500人,牺牲的已知有109人。历经岁月洗礼,如今仍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已寥寥无几。

现居市区水心的刘天淦是永嘉人,1928年出生,1943年10月参加新四军。刘天淦老人讲起那段峥嵘岁月,脸上焕发出奕奕神采,他笑说:“我小时候,有几个地下党员经常来我家秘密开会,其中有个叫徐寿考的就住我家。因为我家背靠着山,万一被敌人发现,他们可以从后院架个板子直接逃上山去。小时候我经常为他们去附近镇上送信,传递消息,他们开会的时候,我就站在门口把风。有一次我去送信的时候,还淋了雨发了好几天高烧。”老人还说:“年少的我只觉得日本人坏得很,能为保家卫国出点力,我很高兴。”

刘天淦小时候很爱读书,但由于家里贫穷,只陆续念了三年多小学。后来村里来了个外地人,名叫谢用卿,办夜校为孩子们免费教课,这让刘天淦欢欣鼓舞。谢用卿其实是个共产党员,他以开办夜校的名义开展地下党工作宣传抗日救国。刘天淦取出他至今保存的夜校小册子:“不替敌人和汉奸带路;不替敌人和汉奸做工;不用敌人和汉奸银行的钞票;不买敌人的货物;不卖粮食和一切物品给敌人和汉奸……”刘天淦说:“我抗日的思想,基本上就是来自于这些人和事。小时候我常觉得自己书读得少,长大会没出息,谢用卿常常鼓励我。后来他因为躲避敌人的追捕,逃去了四明山,找到组织后给我们村的地下党员谢方枢来信,说盼大家投奔新四军抗日。他在信中提到参军可在部队读书学习,我当即就决定参加新四军,和同伴一行五人去了四明山。”

97岁高龄的吴佩之老人祖籍安徽,解放后一直在温州工作生活。当记者来到吴家时,正是老人出院回到家中首日。其家人说老人身体恢复得不错,果然,老人精神矍铄,笑声朗朗声如洪钟。据吴佩之老人回忆,1937年南京沦陷,国民党基层政权几近瘫痪,他的家乡离南京仅200多里路,经常可以听见大炮的声音。老人说,日寇很是凶残,到哪儿都要杀光、抢光、烧光,为了保卫村庄,他和村里三十来个年纪相仿的青年一起,自发组成一支抗日保家自卫队,轮流在村里巡逻、守夜,平常还组织跑步、站队等锻炼。1939年新四军五支队十团游击队来到了吴佩之的家乡潘村,吴佩之发现招兵的竟是小学同学,很快就被动员起来,和另外十名同学一起报名,1940年2月加入了新四军。

1925年出生的郑彬是乐清人,他虽然现在常病卧在床,年轻时却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老人告诉记者,他很小就跟着活跃在家乡的游击队打游击了。那时,他的家乡经常受到日寇侵扰,村民们一发现有日寇进村,都往山上跑。然而有一次,村里一名妇女因待产身体不便跑不动而被日寇玷污。耳闻目睹敌人的恶行,年少的郑彬毅然加入了打鬼子的行列。

郑彬的老伴陈女士拿出一份邀请函说,这是前不久从北京寄来的邀请函,让老头子去参加9月3日的阅兵和纪念大会,他现在去不了了,如果身体好些,他是一定要去的。

本文转自:温州网

本文作者:温州网(今日头条)
    Tags: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