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张爱玲为何嫁给大汉奸胡兰成?结局怎样野史趣闻
张爱玲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香港大学肄业,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1931年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学名为张爱玲,很小就表现出编故事的才能,40年代以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蜚声上海文坛,一时无出其左右者,解放后离开大陆,先到香港后又去美国,其间曾去台湾收集写作资料1995年病逝于美国,死时身边竟无一人。

年轻聪慧的张爱玲为什么会看上人到中年而且已有家室的胡兰成。首先,这与张爱玲的经历有关,再就是与胡兰成性格才学有关。张爱玲虽然出身豪门,由于父母的离异,自小心灵受到过严重创伤,张爱玲的性格孤寂,不爱言语,也不善与人交往。胡兰成呢,不仅风流倜傥,也很会讨女人欢心,另外,胡兰成有才气、文学修养高,更重要的是,胡兰成对张爱玲的作品理解深刻,毋庸置疑,胡兰成对张爱玲的创作也能提供帮助,他们相爱之时,正是张爱玲创作的鼎盛期。在《小团圆》中,燕山对九莉说:“你大概是喜欢老的人。”九莉觉得老的人至少生活过,因为她喜欢人生。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其实细细分析来,张爱玲本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一个人。她没有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的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久的事。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原因。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于是,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了,就这样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相爱了。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就这样,他们成了夫妻。
胡兰成,出身贫寒,中学未毕业即回家乡小学教书。他从小聪明好学,有“乡间才子”之称,因此自视甚高,不久就离开家乡,闯荡四方,但郁郁不得志。胡兰成在《柳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积极鼓吹两广与中央分裂。他的政论引起各方的注意。上海沦陷后,他被调到香港《南华日报》当编辑。他写的社论《战难,和亦不易》,深受汪精卫妻子陈璧君的赏识,经过打听,才知道他还是一个月薪仅60港元的小编辑。陈璧君为此狠狠地责备了主持该报的林柏生,林柏生立刻提升胡兰成为总主笔。
1939年春,汪精卫从河内偷渡到上海,着手组织伪政权时,由于陈璧君的推荐,便电邀胡兰成到上海,充当自己的侍从秘书。翌年,汪伪政府成立,胡兰成被任为宣传部政务次长、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中华日报》总主笔。被称为汪精卫的“文胆”。后因得罪了汪精卫、周佛海等人,被免去职务,又成了“一介布衣”。

被排挤出汪伪集团后,他通过日本使馆的官员清水、池田笃纪,和日本军政界的少壮派人物拉上了关系,由此他的身价倍增。日本投降后,胡兰成逃出武汉,先后隐居上海、浙江等地。于新中国建国前后偷渡日本,后又曾执教台北。1976年,胡被逐出台湾,又客居日本,1982年病死于东京。
本文作者:以史会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