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三兄弟野史趣闻

2018-10-24 23:06:54

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这不仅是诗人的句子,更是生命的哲理。

既然世界上的树叶无千落万,同一棵树,也能长出成百上千的叶子而居然不尽相同,那就难怪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命运共同体。

那怕弟兄。

同一个父母生养的几个孩子,一旦落地,就如宇宙微尘,其生命的轨迹,或早已划定,或在关键的某一刻,由于自身的胆识、勇气,从而稍稍改变走向。

这是一个深沉的话题,我却试着用轻松的语言来叙述。

老红军王太钧儿女及儿媳、女婿在长冈纪念馆参观

时间回溯到1930年。春天的一个午后。

王太钧在家中发现了哥哥王太锡的一个秘密。

王太锡随手搭在房间门后的一个布袋,王太钧看到鼓鼓囊囊的,手一摸,硬邦邦,他正欲再探个究竟,哥哥小声喝住他,弟弟莫动!

弟弟缩了手。看到弟弟迷惑的眼神,哥哥说,弟呀,你们俩跟着哥去闹革命吧!

你们俩,指的是王太钧和二哥王太鉎。那时,太钧16岁,太鉎18岁,大哥太锡,比两个弟弟大不少。

差不多都已到自食其力的年龄,父亲王有倬,听罢喜不自胜。

王有倬生得清清秀秀,一表人才,虽然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祖父都靠替人打长工过日子,但打长工的王有倬竟然博得了东家财主女儿的喜欢,东家不仅将女儿许配给了这个穷小子,还给了他几亩地。

却是世事难料,一连养下四个儿子,最小的养下没有几个月夭折,加之生活穷困,当年的儿女情长,渐渐被生活折磨怠净,漂漂亮亮的妻子,开始与王有倬闹起了矛盾,时不时夫妻两个还吵上几句。

正应了那句话:贫穷夫妻百事哀!

生活的艰辛,使所有的情情爱爱烟消云散。

爱情,那是青春的激情产物。爱,需要足够的世俗作后盾。

没有更好的办法,就这样,5岁的时候,小儿子王太钧被父亲过继给了有钱人家,本指望减一张口,省一份粮,看看家中是否能够盈一口粮出来,让哥哥、父母多吃上一口,然而,这个倔强的孩子,由于受不得别人家的欺凌,很快逃了回来。

养不熟的孩子不要也罢。东家这么感觉,也就放过王太钧一码。

命运,有时就在这样的抗争中转折!

过继给人家的孩子,往往都更有出息。为何?除了其他各种因素之外,对于被过继的孩子本人,小小的心灵受到冲击,在以后的人生中,他(她)更加的奋发努力,甚至超常发挥生命的潜能。

人的意志和生命的潜能有多大,谁也无法估量。我们提倡年轻人拼搏奋进,那是绝对的真理所在。为什么古语说,穷人家孩子早当家,当家,即进入世俗,不再虚妄与空乏,而我们现在最担忧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孩子,他们衣食无忧,他们不再懂得少年发奋的道理。

老红军王太钧之子王建中夫妇合影于2017年11月7日

王太钧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美好的家庭景象不再。没过几年,母亲离开这个苦难的家,回到她生活富足的娘家去了。

人到中年的王有倬,带着儿子王太锡、王太鉎、王太钧,一边替人打短工,短工没有着落时,就到外村讨吃的。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那,并不是今天这个美好社会,今天的讨饭人,如果好手好脚在讨,定然是前辈子作了孽,因为今天这个社会,只要你会去劳动,会去干活,吃饭的钱是一定能够挣到的。

而在民国以前,社会经济极为贫乏,物资严重欠缺,只有极少一部分拥有田土山林者,才有饱饭吃。社会上没有大量的工可打。

一句话,自己没有土地的佃农阶层,稍有不测就有可能饿肚皮。

在这样的状况下,王家人没有别的可求,第一求个肚皮圆。

大哥不让弟弟动他的布袋。他告诉两个弟弟,他布袋袋装的,全是银元。除了满满当当的银元,还有一把上了子弹的驳壳枪。

那是苏维埃工农红军工会组织的经费。大哥说。

王太锡,时为江西瑞金苏维埃工农政权工会干部。

在大哥的引领下,王太鉎、王太钧很快加入了革命队伍。

王太鉎跟着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1933年参加了少共国际师,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王太鉎在一次战役中受伤,子弹从右脸穿过左脸,血流如注,当场昏迷,后经及时抢救,才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红军长征,王太鉎被迫留在兴国老家,之后娶妻生子,算是命大。

这是红军三种命运之一种——革命尚未成功,伤病打回老家,保住一条性命,终老归土,一生默默无闻,幸有儿孙继香火,也算天佑。

王太钧同志生前文物捐赠仪式在兴国苏园举行

王太钧出生于1914年5月,1930年当起了儿童团团长。1932年,18岁的王太钧成为一名正式的红军战士,职务是卫生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太钧历任红军后方总医院看护、红军卫生学校军医学员、干部团卫生所政治协理员、看护长,军委卫生所医生。

长征,三兄弟分道扬镳,老二受伤留在兴国,老大老三参加长征。这又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王太钧已然深深的意识到,因此,尽管长征一路艰辛,身为弟弟,他一路牵念和记挂着哥哥、父亲。

也不知受伤的二哥,是否好转?

也不知红军走后,兴国的红军伤病员以及红军家属,是否受到迫害?

也不知在一线作战的大哥,伤着没有?安全不安全?

没有人懂得王太钧的心思,以及他深深的牵念。

老红军王太钧女儿、女婿在兴国将军馆参观

革命,就是提着脑袋行走,但只要脑袋还没有与脖子分离,那些情思与幻想,那些生命的本能,就不可能熄灭。

终于,在遵义会议的间隙,王太钧看到了久违的哥哥,兄弟相见,分外亲切,弟兄俩热烈地相拥在一起,喜累滂沱。

自小没有母亲的家,缺少的是一种温暖,兄弟三的感情,胜过许许多多的亲兄弟,看到他们兄弟间的拥抱,许多战士默默想着心思。

然而,遵义会议后,红军继续开始长征,虽然弟弟依然想念着哥哥,但紧张和忙碌,使得大家再也没有空闲与机会打听彼此。

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王太钧才得到确凿消息,哥哥王太锡已经牺牲在长征路上,不知所踪。

为此,王太钧默默地流过几次泪。

老年后王太钧多次对儿女们提到,大哥,那是他人生的带路人。

遗憾的是这个带路大哥牺牲太早,究竟哥哥在哪一次战役,或怎么牺牲的,毫无办法考证。

红军三种命运之另一种,牺牲于革命战争,尸骨无存。百年之后,还有谁能记起?除了一些亲侄子侄女,我看,未必有其他人念起。

老红军王太钧生前部分珍贵文物

王太钧算是命大的极少数之一。

兴国有一组关于红军的数据:苏区革命时期,兴国参军参战的红军有9万多,一至五次反围剿,过湘江,过雪山草地,兴国籍的红军战士牺牲之众,以县籍分,中国无县可比,世界无县可比。

兴国,中国第一烈士县。9万多人参军参战,红军到达陕北后,只剩下650多位兴国籍红军。

那是一个怎样的比例?

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慨念?

那些像王太锡一样牺牲后,只在兴国烈士陵园墙壁上留有一个名字,在高兴腊石寨革命烈士散葬墓群连个名字也找不着的,又何止一人两人?

而与那些有名有姓的烈士比起来,还有许许多多的革命者,不知道姓名,不清楚牺牲在何处,他们更无后裔,真真个如风四散,只在这乱世间走过路过,像一阵青烟。

幸亏,有王太钧这样的兄弟,这样的好兄弟,清晰地告诉儿女,他的儿女,又牢牢地记住,于是,在2017年立冬日,王太钧老红军的儿子儿媳,三个女儿及女婿,全部回到了兴国,回到了潋江老桥头的老家坝南双坑王屋,看望王家亲人。

他们一行8人,来到了烈士陵园,祭拜了革命先烈。在高兴腊石寨,没有看到伯父的纪念墓碑,深表遗憾,并向政府表达了这种遗憾。

老红军王太钧女婿邓政委(中将)代表家属向兴国烈士敬献鲜花

1950年,王太钧以河南省军区卫生部部长身份回到了兴国。

二哥王太鉎还在,兄弟相见,喜泪盈盈,想起与大哥分手的情景,历历在目,禁不住再一次感叹忧伤。

太钧说,哥,您还有什么困难吗?

太鉎说,弟呀,就两个侄子,家没钱,我怕他们打单只,你帮他们讨个老婆吧!

看着两个还是孩子的侄子,太钧擂一拳二哥说,哥,你看你,侄子还是小孩子,您愁个啥?先解决您自个的单只问题。

于是,王太钧将自己积攒了多年的薪水50个银元全部给了二哥,让他续了弦。之后,又将二哥的儿子带到郑州,供他上学、参加工作,娶妻生子。不仅如此,1950年起,他每月按时给哥哥寄上40元,接济他一家生活,直至文革。中间15年,从未间断。

有情有义的王太钧老红军对儿女表达过想要回故乡安度晚年的愿望,然而,由于妻子中风偏瘫,他只能作罢。

他一生兴国口音未变。生前他告诉儿女,如果死后能够安葬在兴国这一片红土地上,能与大哥王太锡邻里而居,那是他最大的愿望。

戎马一生,位高权重,乡音未改,情依依而子孙贤,这样的一生,劳苦功高;这样的一生,活着,被人尊重;死后,让人景仰!

这,是红军三种命运最好的一种。

红军三种命运集于一家三兄弟,这在兴国,也属难能可贵啊。

作者同邓政委夫妇于兴国烈士英名墙前合影留念

作者 | 陈玉桃

本文作者:客家文艺(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