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莲:帮“迷途者”走出人生沼泽野史趣闻

2018-10-24 21:07:25

杨志莲翻看社区服刑人员执行档案。

杨志莲查看社区矫正信息工作平台。

记者 孙媛 通讯员 张帼霞

上午9点,杨志莲凝神盯着电脑,此时上面显示的是社区矫正信息工作平台页面,每天的这个时候她都要一一核对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的具体位置,每个社区服刑人员都用一个人形标志来代替,标志上写有他们的名字。如果标志是绿色,表示定位正常;如果标志是黄色,表示定位手机可能出现关机停机现象;如果标志是红色,表示此人可能已经越界。看到92名社区服刑人员全部显示绿色,杨志莲稍稍松了口气,自打成为经开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的科长后,她感觉每天都紧绷着一根弦。

敢打敢拼让工作不留遗憾

2013年,对于杨志莲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经开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正式成立,挑选科长时,当初局里主要考虑两点,一是最好是心思细腻有责任心;二是工作经验丰富,敢打敢拼。”局领导经过综合考虑将最佳人员定为了杨志莲。

“说起社区矫正,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很模糊,简单来说就是由我们对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服刑人员进行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矫正,并促进他们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杨志莲用几句话说明了自己的工作。

在单位,杨志莲是公认的“调解能手”。从1995年参加工作后,16年的时间,她先后在沈家屯镇的妇联、团委任职,经常会接手一些人民调解工作。2011年,她被调入镇司法所任所长,由于人员少,法律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工作都落到了她身上。

沈家屯镇是居住人口达4万多人的大镇,家常邻里间的矛盾纠纷自然不少,杨志莲说她当了所长以后,经常要走在说和的路上。那一年,她共参与调处纠纷135件,成功调处133件,成功率达98.5%。

在调解方面,杨志莲通过多次“实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司法所,有许多需要我帮助的人属于弱势群体,能感觉到大家需要我,认可我,但局领导希望我接手社区矫正工作时,说实话心里真没底。”

对于一名女性而言,每天上班就是要面对不同的服刑人员,心里压力可想而知,杨志莲好几个晚上没睡踏实,她琢磨着这么重要的工作自己到底能不能把它做好?

“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挑战自己,没想到人到中年,还能有机会接触与之前工作截然不同的领域,我愿意试一试。”几天后,杨志莲正式上任,成为经开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第一任科长。

注重技巧让沟通顺畅有效

作为社区矫正工作者,面对的是社会上的一些特殊群体,他们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故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不尽相同的思想缺陷和被扭曲的心灵,这都是矫正工作中需要发现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杨志莲发现,在谈话沟通方面,经常会遇到不理解自己工作、态度不好、言语激烈的社区服刑人员,“我会针对不同的服刑人员运用不同的讲话方式,通常以拉家常的方式开始,使他们与我建立起初步的沟通意愿,然后再切入矫正个案本身。”

2017年初,40岁的王大伟因故意伤害拟判缓刑。他找到杨志莲,催促尽快在他的法院委托调查函上盖章,如不马上办理,就是故意给他使绊。

杨志莲见他说话明显带着火气,便安排他先坐下,自己再向他详细讲解委托调查的流程:“你看这份委托调查函上写明了,我需要对你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你犯罪前的表现、有无再犯罪危险和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有无重大不良影响等,今天你这份调查函刚送到我这里,所以我现在不能……”

“别跟我说这些没用的,你今天必须给我盖了。”没等杨志莲说完,气急败坏的王大伟就冲她嚷道,接下来,言语更加激烈,甚至扬言要在她下班后给她点颜色瞧瞧。

杨志莲眼见沟通无法继续,也不与王大伟争执,转而与他的妻子聊了起来,被晾在一旁的王大伟看杨志莲始终没有接话,自己再吵下去也略显尴尬,渐渐收了声,一根接着一根抽起了烟。

十几分钟后,杨志莲观察着王大伟的神态举止,看他气消得差不多了,才缓缓开了口:“大伟,我刚才跟你爱人了解了一些情况,你是家里的支柱,她和两个孩子都需要你,这次你出事就是因为你的急脾气,以后必须要改一改。”见王大伟默不做声,她接着说:“今天不给你盖章绝对不是针对你个人,我需要按规矩办事,这么做,不止是对社会负责,更是对你、对你的家人负责。”

王大伟低着头听杨志莲讲话,这次没有再反驳。几天后,他给杨志莲发来短信,“杨姐,前几天是我脾气不好冲撞了您,实在不好意思,以后我肯定改……”

爱心帮教让孩子重燃希望

“叮铃”,杨志莲的手机提示来了新微信消息,她读着信息,渐渐露出笑容。“杨姨,过几天学校休假,我想去看看您。”发微信的是名叫张鹏的大男孩,2015年因故意伤害被判缓刑,那时他还只有19岁。

在杨志莲帮助矫正过的人中,有许多年轻人甚至是未成年人,看着跟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他们,杨志莲总是在想:短的是刑罚,长的是人生,这些还没来得及奔跑就已经磕磕绊绊的孩子,怎样才能真正的拯救他们?

“我认为,批评、惩罚显然不是目的,帮与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为了跟孩子们有更进一步的交流,杨志莲自学了心理学,微信也一直在线,“他们有困惑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到我。”

“其实他们并不一定是大家口中的‘坏孩子’,像张鹏,平日性格很可爱,特别招人喜欢。”杨志莲介绍,张鹏本是学习舞蹈的学生,因哥们义气帮架致人受伤,从看守所出来后,每天待在家中,父母做生意很难时时刻刻看着他,杨志莲担心这个孩子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教育的话,再次重蹈覆辙,于是向张鹏的妈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们要是对我放心的话,就让孩子每天来单位找我,帮我整理整理资料,我借着机会好好开导开导他。”

自那以后,社区矫正科里每天都会出现张鹏的身影,杨志莲像对待自己孩子般跟他聊天谈心。张鹏也逐渐放下心理防备,开始亲切地呼唤杨志莲为“杨姨”,并愿意分享自己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有一天,他戴着墨镜过来,走到我面前突然摘下,兴奋地说:‘杨姨,我做了双眼皮,你觉得好看吗?’”这一刻,杨志莲知道孩子已经完全信任她。

时机逐渐成熟,杨志莲开始打算着张鹏的未来,“闲聊中,我听出孩子喜欢舞蹈,想继续回到学校学习,这是好现象,我马上把消息反馈给了他的父母。”张鹏开学前,拉着杨志莲的手依依不舍,“杨姨,您可不能跟我断了联系,我放假就会来看您。”

回忆着与张鹏的过往,杨志莲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放下手机,她翻开了桌上摆放的社区服刑人员档案,接下来她还要帮更多的“迷途者”走上正路。

(文中社区服刑人员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截至目前,经开区接受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共有92名,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16岁,他们中有商人、学生、农民,但无论他们的年龄多大,身份如何,杨志莲都会平等对待、倾力帮助。她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尊重他人,就一定会收获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日定位、周听声、月见面、季评议,现在,她每天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处理,但她不觉得累,因为她已经爱上了这份工作,她也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帮教工作中找到了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价值。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守望好这片充满希望的“麦田”,能让更多的迷途者走出人生“沼泽”。

本文作者:张家口新闻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