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嬴稷末期,历史风口的秦国是怎样一步步滑下一段低谷期?野史趣闻
温馨提示
本头条号专注于历史、国学、古典文化艺术相关内容,定期会推出不同系列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右上方红色按钮关注,方便阅读后续更多精彩内容。
自从商鞅变法开始,地处西陲的秦国开始逐步崛起,直到战国末期,差不多百余年时间,秦国经历了三代四任国君,依次为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在这四任国君统治期间,秦国保持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长期的政治稳定,国力持续稳定增长。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这几任国君在位期间的秦国,一直奉行商鞅时期确立的两大基本国策:尊奉法治、广纳人才。
在这两大国策的基础上,秦国每一代国君又扎扎实实的完成了三大阶段的历史跨越,分别为:
- 秦孝公,任用法家名士商鞅,变法崛起,收复河西高原以及整个秦东地带。
- 秦惠文王,任用纵横家名士张仪,推行连横战略,成功突破山东六国的合纵封锁,大出山东。
- 秦昭襄王,任用谋略家范雎,推行远交近攻的邦交战略,全力发动对山东六国的军事进攻,扎实的拓展了领土。
从上面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国一直是保持着强大的上升势头,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但是到了秦昭王末期,秦国开始收缩防守,进入了变法崛起之后百余年的第一个全面低谷时期,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秦王嬴政开始亲政。
那么一直处于历史风口的秦国,究竟是怎样一步步滑落到这个低谷困境区呢?总体来说,大概经过了六步,历史的说,晚年的秦昭王对此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秦昭王
退兵失机
长平之战进入尾声,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谋划,以秦军大战胜利后锐不可当的强盛势头,连续攻赵,给奄奄一息、惊恐万分的赵国以致命一击,最终一举灭赵。然而,当时的秦国丞相范雎接受了山东纵横家鲁仲连的游说,向秦昭王提出了不宜连续攻赵,而应该撤退养息的战略。秦昭王最终采纳了范雎的主张,否定了白起的谋划,由此错失了一举灭赵的大好战略机遇。
刻舟求剑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从上党高地全面退兵,开始了整军养息。实际上这一战略也并没什么问题,毕竟和强大的赵国在长平对峙三年,秦国的国力消耗也是巨大的,并且秦军也伤亡过半了,确实急需休养盘整。但是坏就坏在,秦昭王并没有坚持这一养息战略,而是在退兵之后,又突兀地提出要再度大举攻赵。
这一要求提出后,秦国两位重臣的态度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养息战略的提出者范雎以默许的方式,竟然支持了秦昭王的这一决定。而之前力举灭赵的白起,从秦军当前的实际情形出发,认为不宜再次疲兵攻赵,明确地提出了反对。然而秦昭王不听白起,仍然一力坚持,于是任命大将王陵为秦军统帅,大举进攻赵国都城邯郸。然而王陵进攻邯郸大不顺利,秦昭王派重兵支援,结果王陵又损失了五校人马(一校大概8000人),攻赵失败。

白起
攻赵再败
王陵攻赵失败之后,此时白起的病刚刚好转,秦昭王欲请白起代王陵再次攻赵,白起以“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为由,断然拒绝。秦昭王只得又派范雎去劝说,白起仍称病不前。于是秦昭王以王龁代替王陵再次攻赵,结果,遭遇魏国信陵君发动山东六国合纵救赵,秦军大败。
谬杀白起
再次攻赵失败之后,秦昭王非但没有反思自己的决策失误,反而在丞相范雎的支持下,以“抗命”之罪,将白起贬黜为军中老卒,并流放陇西,而且是立即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带病上路,刚到咸阳西门外十里的杜邮,秦昭王又迫令白起自杀。此举非但引起了秦国社会的普遍不满和震荡,而且使秦国失去了对山东六国最具威慑力的一位超一流军事家。
攻赵三败
两次攻赵失败之后,晚年的秦昭王几乎失去理性,固执己见,于是又接受了丞相范雎的推荐,任命范雎的故交恩人郑安平为大将,率军第三次攻赵,结果,完全不通军事的郑安平,遭遇赵军伏击,损失惨重,不久率军二万投降赵国。此战,首开秦军将领战场投降的先例,是秦军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次战役。

范雎
收缩盘整
攻赵三连败之后,秦昭王终于冷静了下来,开始反思和盘整国政。首先,查出了丞相范雎举荐的另外一个恩人王稽,曾经在长平之战期间私通楚国。秦昭王依法治罪,杀了王稽,并且开始慢慢疏远了范雎。此后,范雎称病不出,最后辞去了丞相,并举荐了燕国名士蔡泽继任秦国丞相。秦昭王准许了范雎的请求,并任用蔡泽为相,开始收缩战线。
自此,昭王暮政,秦国进入了低谷的困境阶段,此后的秦孝文王、秦昭襄王两代均未能改变这一局面。
参考材料
《史记》
《战国策》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本文作者:积翠古亭(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