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不懂《矛盾论》,岂能不失生辰纲?(一)野史趣闻
《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人物鲜活,情节完整,矛盾冲突激烈,环境刻画到位,即使抽离出来,也称得上是一篇精致耐读的短篇小说。
水泊梁山
本回目,从天时、地利着墨,刻画人与环境的矛盾;也从敌我双方入手,叙写人与人的矛盾。
其中,前者居次,后者为主,但次要矛盾却是主要矛盾尖锐起来的触发条件,不可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写天时,按时间和天气分别展开
1.写人与时间的矛盾,极为俭省
只用一句交待:“此时正是五月半……杨志一心要取六月十五生辰,只得在路上趱行。”
时间既紧,要想加快行程,除了妥善安排,还要看天公作不作美。
此处,只将两个时间摆在一起,便能突出紧迫性。
2.写人与天气的矛盾,不吝笔墨
文章开篇就不断渲染酷热天气,为行文作尽铺垫。
直接描写
红日险峰
简要概括:“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从景写热:“正是六月初四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从人写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从物写热:“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从歌写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写热:
比如虞侯说“热了行不动”、众军汉说“天气热,晒杀人”、老都管说“热了走不得”、那七人说“当不过这热,待晚凉了行”、挑酒汉子说“热了在此歇凉。”
各色人等,无不言热。
二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写热:
比如“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两个虞侯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冈子上松树林下坐了喘气”;
“歇下担杖,那十一人都去松树林下睡倒了”;“六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
前两句描写,后两句叙事,都写行动,都写天热。
三是通过人物的心理写热:
“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杨志与厢禁军的冲突起于热,一行人要吃酒,中了计也是起于热。
写地利,通过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崇山峻岭
直接写:
如“一站站都是山路”,点出艰难;“当日行的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暗示凶险。
间接说:
杨志说∶“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地方,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
通过人物的语言道出此地的凶险。
此行全是山路,亦不平坦,不然大可鲜衣怒马,驰赴京师,只因道险路难,增添了行路的诸般难处,衍生了诸人的许多纷争。
杨志一行,在不得天时,不逢地利的情况下,冒然进发,始终处于矛盾的漩涡之中,焦点之处。
如果杨志读过《矛盾论》,他就会知道:“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当他牢记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他打死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存须臾侥幸。他如果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并精心准备预案,故事怕是另一个结局了。
杨志顺利护送生辰纲的渴望与恶劣环境造成的障碍,制造出波诡云谲的故事冲突。
环境描写成功渲染了紧张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起了读者对故事走向的期待。
这一篇只谈人与自然,就写这么多了。
本文作者:剑客谈教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