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后野史趣闻
有一部电影《人到中年》,是根据谌容同名小说改编的。除了想起潘虹饰演的女主角陆文婷的知性美之外,整个电影留给人的印象就是生活、工作的繁重给人带来的压力。
电影《人到中年》
这个中年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堪重负的影像。
《一声叹息》里面的中年是一种面临生理和心理的青春逐渐走向衰退和死亡的垂死挣扎,主人公刘亚洲是想从这种衰退中挣扎出来。大多数人把它当做一部讲“小三”的电影,我在观看的时候,是为这种中年的无奈而悲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青春离开,只能缩着肩膀、慢下来,一家人“幸福”地生活。
《一声叹息》剧照
等到了自己四十不惑的时候,同样地也感受到了心理和生理上青春的逝去。
可能因为时代变迁太多,我们这一代人经过如果多讯息的轰炸,反而没有了更多的好奇感去“小三”一把,去抓住青春的尾巴。当然或者已经提前了,也或者是明白“小三”除了能给予短暂刺激以外,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因为我们在资讯爆炸时代小小年级就已经知道结果,用不着亲自操刀上阵。
毕竟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印记,唯一相通的是,在中年,在四十不惑的时候往往是人很“大惑”而要求“大解”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周边很多朋友,在这个年龄,都面临着重新树立我们的“价值观”,重新确认我们的追求、生活的意义这样的大命题,继而很多人会在工作上、生活上有很大的转变,比如工作上很大幅度的跨越等等。
这个年代,从“小三”上寻找新生已经不是具有先进意义的事物,虽然它依然存在,但是在有些程度上被视为懦弱的逃避。
这个年代,代表“先进”的思想是创业抑或是思想上的顿悟成佛之类的。从经济基础上来分析,主要是这个年龄的人都已经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用一种形象的表达,就是不再站在霓虹灯下城市的天桥上,看车来车往,内心充满戚惶,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
霓虹灯下城市的天桥
中年的人们有自己窝,无论大小,在这个城市有自己的落脚地。还有已经构建很久的同事和朋友网络,安全感是有的。
于是乎,不安分的中年人辞掉已经熟悉的工作,利用已有的经验和人脉的积累,顺应世界发展的大潮,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创业大军来。最有名的例子就是 罗振宇在不惑之年创业建立罗辑思维,房子都卖掉啦,这样的破釜沉舟,点个赞!
罗振宇中年创业
但追根究底,这种大幅转变本质上的动力也是源于中年这个阶段人试图追求新生的这样的诉求和渴望。
本文作者:启迪新模式(今日头条)